![]() |
|
|||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是雷峯叔叔的一句名言。沒承想,現在有人把這句話改兩字,就成了咱大部分小區的命運——“新三年,舊三年,破破爛爛又三年”。
不是咱說話嘴沒把門的,也不是故意篡改名人名言,而是眼下不少好端端的小區,住不了幾年就面目全非,找不着原樣兒看不見原色兒,感覺就像入住才數日,小區已千年。要不人大代表們爲嘛一個勁兒地呼籲,把小區管理納入社會管理的範疇,意在規範小區秩序,保持良好的生活環境。
說實話,無論哪個小區倘若如上所述,好歹還能新三年,怕就怕從一入住就沒新可言。這頭能拆拆能改改能蓋蓋,全然是“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也在其中”的現實版;那頭圈地的欄院的增層的蓋屋的,那份折騰,知道的是業主,不知道的以爲來了“八國聯軍”。聽一朋友說,他買了新房既沒拆也沒改更沒蓋,入住後樓上樓下的鄰居,沒人跟他搭話接茬不說,還時不時地拿白眼瞟他。開始他不以爲然,認爲彼此不熟,住住就有話了。沒承想,幾年後還是都躲着他,爲嘛呢?最後一位被他幫助過的鄰居偷偷告訴他:“鄰居們一直推測,你要麼是‘各色’,要麼是‘有病’,正常人哪有買嘛房住嘛樣的?那不是想給傻子當榜樣嗎?!”聽罷此言,氣得他氣橫着喘,說:敢情誰對誰就傻?大夥兒一塊兒把樓砸了,把小區毀了纔是精。
其實,這些年很多小區內都豎着“小區是我家,愛護靠大家”的牌子,但咱捫心自問,有多少人把小區當成家了呢?通常多數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一旦把小區當家的時候,不是因爲自己利益受損,就是因爲他人不當得利。更多的時候,小區就是所有業主的“自由世界”,誰想咋地咋地。可哪個小區能經得住這樣的糟蹋?
前些年曾聽人說,在中國人的傳統理念中,有小家也有國家,就是沒有“大家”。當時頗爲不解,不知“大家”指哪。按咱以往的理解,“大家”是代詞,指一定範圍內所有的人,怎麼着也跟理念不挨着。現在整明白了,所謂“大家”,說白了就是指“社會”“小區”這些公共場所。假如僅是理念的缺失,到也不妨大礙,問題是有一些狹隘的觀念,代代相傳影響人們的舉止,比如“只掃自家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等。所以,“少管閒事”,現在就成了有些中國人信奉的行爲準則,甭說損害小區沒人管,即使汽車撞了孩子也沒人管,如此這般“不管閒事”,咱共同面對的只有一個結果——人情冷漠,“區將不區”。
不過,說句到家的話,小區也是咱花錢買的,它環境的好壞,更需每家每戶共同維護,豈能容忍“新三年,舊三年,破破爛爛又三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