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街談巷議
□耀琪
禁止舉行幼兒入園考試,禁止幼兒教育使用小學教材……近日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廣州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明確提出要逐年提高各區(縣級市)公辦幼兒園的比例,防止並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等不良傾向。
作爲人之啓蒙的最原初階段,讓一切孩子進幼兒園而不考試,這本來就是一種人類常識,而不是政策的英明偉大。因爲一旦考試,意味着篩選、排名和驅逐,這對尚未形成人生能力、有着無限可能性的幼兒來說,是極其殘忍和無知的做法。正是有着太多的面試和考覈,孩子過早的被管理者定義分類,以至於以教育名義施行精神塑造。如此工業化思維早早就對幼年孩子摧殘,中國當然是不可能出現畢加索和喬布斯的,倒是會有一大片考試和考級天才。
如今通知仍然出臺,反襯出考試弊病已經像流行感冒一樣成了無法消滅、隨處發作的社會症狀。因爲我們如今的幼兒園承載着師資嚴重失衡、特權階層優先以及畸形商業化的普遍問題。進公立幼兒園要走後門、要拼關係、要比贊助實力,家長過五關纔可能僥倖把孩子送進幼兒園。至於明令禁止的考試,只是最後一道不算高的門檻罷了,因爲前面的關節都打通了,那考試只是把沒特權、不肯交贊助的人羣篩下去的藉口罷了。
考慮此般現實,本次規定再次提出了要提高公立幼兒園的比例。可大家心裏都明白,供需失衡的狀態永遠不會消失,學位問題在發達城市如香港都沒有解決好,更何況我們還是初級階段的當下了。少數公立幼兒園一方面收取高昂的贊助費,發揮“價高者得”的市場職能,同時有限的政府財政又對少數幼兒園源源輸血,延續高等級的福利。既然幼兒園已經有三六九等的貧富分化,我們又怎麼能期待公立幼兒園真會越開越多,天下大同呢?最後家長只能又回到拼金錢的原始做法上來,以至於連教育官員都認爲贊助費其實是最公平的。
儘管我們的資源不可能滿足所有需求,社會也確實有優劣等級差距,但至少要讓大多數人看到希望,而不是處處都遭遇人生機會被扼殺的困境。政府如果理解這一點,就該明白把資源用在教育均等化的投入,遠比數億的穿衣戴帽要有價值得多了,至少前者纔是緩解社會焦慮的得民心之舉。
耀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