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爲國務院批准設立的我國海洋經濟發展三個試點省,浙江、山東、廣東在正於此間舉行的首屆中國海洋經濟投資洽談會上齊齊亮相,通過展示、交流等方式共謀發展大計。相關專家認爲,三位“排頭兵”如同“三大引擎”正在勾勒着我國海洋經濟多元發展的格局。
已形成一條沿海藍色經濟帶
在日前舉行的首屆中國海洋經濟投資洽談會上,走近東道主浙江省的展廳,“一核兩翼三圈九區多島”的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空間佈局清晰可見。
據介紹,依託全國最長海岸線和全球吞吐量第一大港寧波——舟山港,浙江正在規劃建設全國重要的大宗商品儲運加工貿易基地、國際集裝箱物流基地,同時配套發展新型臨港工業、海洋新能源產業等。
“浙江發展海洋經濟,最終的目標是成爲我國海洋經濟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區域和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高地。”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劉亭說。
近年來,我國發展海洋經濟的步伐明顯加快。2010年上半年,國務院批准同意山東、浙江、廣東三個沿海省份爲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省份,並於今年相繼批覆了相關發展規劃。
今年7月,我國唯一以羣島建制的地級市浙江省舟山市獲國務院批准設立國內首個羣島新區,是繼設立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和重慶兩江新區之後,我國政府批准設立的又一個國家級新區。
概覽中國海洋經濟版圖,北起遼寧沿海經濟帶,經天津、上海、福建等多個省市,南至海南國際旅遊島,一條完整的沿海區域藍色經濟帶已經形成。
“三大引擎”尋求差異化發展
隨着海洋經濟“遍地開花”,有關“一擁而上”“重複建設”的擔憂也隨之而至。
“儘管都是海洋大省,但以山東和浙江爲例,發展海洋經濟的規劃佈局明顯不同。”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宋軍繼說,“浙江以海島爲特色,舟山羣島新區正在打造的國際物流島將成爲浙江海洋經濟的核心,而山東以數量衆多的海灣著稱,複合型水產養殖、製造業、旅遊業等等,將會成爲山東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領域。”
根據國務院批覆的發展規劃,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規劃主體區範圍包括山東全部海域和青島、東營等6市及其他部分陸域,海域面積15.95萬平方公里,戰略定位瞄準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區等多個領域。
“相較於其他沿海省份,山東具備佔據全國總量近一半的海洋科研資源,有條件開展海洋科研。從地緣優勢而言,山東將繼續發揮與韓國、日本的密切聯繫,中日韓區域的開放合作將在海洋經濟發展的推動下取得明顯效果。”宋軍繼說。
而根據國務院批覆的《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廣東將構建“三區、三圈、三帶”海洋綜合開發新格局。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黨委辦公室主任湯亞虎對記者表示,過去說起廣東海洋經濟,最先想到的是廣州、深圳、珠海這些傳統優勢區域,而如今包括粵東、粵西在內的廣東省全部海域和14個城市全都納入了發展規劃,“這意味着整個廣東省將依託海洋經濟,加強區域合作發展。”
開放型的經濟形態融入世界
加強與周邊區域的交流合作、加大對外開放力度,也成爲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的突出特點。國務院在關於《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的批覆中,明確要求廣東創新合作方式,加強與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北部灣地區和海南國際旅遊島的對接合作。在一些研究者看來,通過輻射東南亞加深國際融合與協作,將成爲未來廣東經濟再上臺階的有力驅動。
統計數據表明,海洋經濟的帶動力量已經開始顯現。根據國家海洋局公佈的數據,2010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超過3.8萬億元,較“十一五”初期翻了近一番,海洋生產總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接近10%。從就業層面看,“十一五”末期涉海就業人員達到3350萬,其中新增涉海就業570萬人,這意味着沿海地區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涉海就業人員。
“中國海洋經濟正在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效益密集型轉變,區域間各具特色的海洋經濟發展,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效拓展國民經濟發展空間具有重大意義。海洋經濟發展帶來的沿海區域輻射與合作還體現出,中國正在積極通過開放型的經濟形態融入世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地區經濟司司長範恆山說。
(據新華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