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報記者李小白
等活兒
7點半就趕到南三條
16年前,李賢平從安徽阜陽來到石家莊,在南三條市場當了一名送貨工,那時他還年輕,孩子們也都小。如今16年過去了,他55歲了,孩子們也已長大成人,但他還在南三條市場上天天拉活兒,幹勁依然十足,就像他年輕時剛來的一樣。
12月15日,外面有陽光,但氣溫很低,南三條市場上熙熙攘攘。身材矮小的李賢平戴着一頂灰色的帽子,顯得比實際年齡老;他兩手抄在棉大衣的袖子裏,在一處背風的牆角靜靜地站着,等候僱主。
李賢平是早晨7點半從10公里外的住處趕到南三條市場的,像今天這樣過了一個多小時還沒有人找他拉活兒是常有的事。但他閒不住。
一個老鄉笑着走過來,開玩笑說李賢平是個“財迷“,巴不得一個人把南三條的活兒都包下來。
一上午
也沒等到一個活兒
當天上午10點多,那個老鄉接到一個活兒騎着三輪車走了。接下來,李賢平又是兩手抄在袖子裏,靜靜地站在那裏等活兒,人們在他眼前匆匆穿梭,好長時間他都沒有說話,一個人在那裏顯得很孤單。
李賢平的兩個女兒都已成家,他還有一個兒子正在上大學,妻子常年在家務農。“我還有個老母親,明年就86歲了,眼睛不太好,看東西看不清。前幾天我給家裏打電話,說老媽媽的腰又痛得厲害,不知道現在怎麼樣了。”李賢平說,他這樣的家境,一天也不能沒活兒幹。
那天上午,沒有人來找李賢平去送貨,他也沒有挨家挨戶地上門找活。他知道上門找活會影響店主的生意。“幹這一行,說白了就是‘蹭飯’,人家用你,你就吃香,不用你,你什麼都不是。”李賢平說,這是他們的行規,沒有人覺得這樣是委屈。
李賢平說他們這一行掙得都是血汗錢,二環內送一次貨大多能掙二三十元錢。
午飯時有活兒了
他放下面條就走
中午,李賢平和往常一樣,去附近一家麪館吃麪,他要了一大碗肉絲麪,加了兩個雞蛋。還沒等肉絲麪上桌,手機響了,是一個老僱主打過來的,說有一些掛曆要送到火車站,而且馬上就得去。
李賢平只好叫麪館的老闆把面給他留着。當天中午他一連接了兩個活兒:一個是去火車站送掛曆,另一個是去紅軍街送牀上用品。回來的時候已是下午三點,店主給他留的肉絲麪已經凝成團兒,冰涼冰涼的,他只好拿開水過一遍後再吃。
“幹我們這一行就是這樣,說不定什麼時候會來活,吃不上正點的飯是常有的。”李賢平說,“事情就是這麼湊巧,忙的時候,你恨不得把你劈成兩半;閒的時候,你恨不得沖人磕頭找活。”
晚上8點多回到家
腳都麻了
吃完飯後,李賢平閒了下來,直到晚上六點鐘,纔有一個僱主來找他送一批貨,目的地是開發區的金色家園小區,那裏距離南三條市場有15公里。
天色漸漸暗了,外面越發冷了,李賢平把膝蓋上的護膝緊了緊,然後騎上電動三輪車就直奔目的地去了。省會的主要幹道禁止三輪車通行,李賢平只能選擇小街小巷繞道穿行,當時又正是下班高峯期,當他從金色家園返回的時候,已是晚上8點鐘了。
李賢平的租住處在三環外的肖家營,50多分鐘後,他纔回到家,下三輪車的時候,才感到兩腳已經麻了。16年來,李賢平沒有租過有暖氣的房子,他一直租着低矮的小平房。
他說,自己省一點,家裏的日子就好過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