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記聯網訊:來韓國之前就聽說過韓國京畿道有一座“水原華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金秋十月的一個下午,筆者來到水原,一睹華城風采。
“水原華城”建在水原市八達山麓、水原川流經的地方。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水原華城”是一座古城,距今已有205年的歷史。“水原華城”是18世紀倡導朝鮮文藝復興的正祖大王於1794年將父親思悼太子的墓遷到當時被稱爲名堂的水原邑後建造的城郭建築,歷時兩年零九個月,於1796年建成。是現存韓國城樓中結構最爲科學,又不失尊貴莊嚴的建築。華城建造時由丁若鏞負責監管,蔡濟恭負責建造。華城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建造了城門,然後各城門中間全部建以城郭。特別是築城時同時採用了花崗岩和牆磚。採用牆磚可以克服花崗石不能解決的曲線形和圓形構造。北門(長安門)和南門(八達門)前面雄偉突兀的甕城就是典型的例子。不僅如此,花崗石顆粒較大炮擊時較容易倒塌,而牆磚即使一部分遭到破壞也能保持牆壁結構完整。建造城樓時工匠們利用轆轤的原理創造出了舉重機,大大降低了勞動量。在十八世紀就能運用科學技術的築城術,體現了實學家丁若鏞天才般的智慧。
在讚歎韓國古代建築大師傑作之時,我們乘上“華城列車”開始了華城之旅。“華城列車”車頭爲龍頭,後面連接3節遊客車廂,每天往返24班次,接送遊客遊覽華城。

圖表1這是一列正在行駛的華城列車。
列車從八達山發車,首先經過的是華城的西城門—華西門,它的兩邊有西北角樓與西北空心墩護衛,西北空心墩內部共有三層,從裏面可以用火炮和槍射擊敵軍,城樓上部是嘹望臺,隨行導遊告訴我們,西北空心墩是正祖大王最鍾愛的建築之一;“快來看呀,這個有牆圍子的城門,好壯觀啊!”同行的遊客驚叫起來。原來我們來到了“水原華城”的正門也叫北門—長安門。

圖表2這是水原華城長安門(即正門)及甕城的照片。
它既是韓國現存城門中最大的一個,也是“水原華城”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城門前面用磚圍砌而成的像甕缸一般的城牆稱爲甕城,並且在上面建有樓閣,用於將領觀測及指揮軍情。列車在這裏停留,遊客們紛紛走上城樓留影。列車繼續前行到“華虹門”。

圖表3華虹門照片。
說起“華虹門”它既不是東、西、南、北門中的任何一個,爲什麼還可以下車停留呢?原來這是建在“水原川”河流上的一個城樓,因爲傍水,這裏成爲“水原華城”中最美麗的地方。十月的季節,“華虹門”一側的“訪花隨柳亭”下的人工蓮池裏的粉、白蓮花競相開放,與“華虹門”下的七處水閘門下潺潺流動地清澈的河水相映成趣,令人流連忘返。
之後,我們又途徑北暗門、東暗門、東北炮樓,來到了“東將臺”,這是一幢多根立柱支撐的鬥檐式建築,看上去十分威武。它是指揮軍事訓練、統帥防禦體系的設施,又因其用作士兵練武的場所,又名“練武臺”。

圖表4這是水原華城練武臺照片。
列車運行的終點站是“水原華城”的東門—“蒼龍門”。據瞭解,“蒼龍”也就是青龍。在風水地理上,有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其意味着東方。“蒼龍門”雄渾古樸,就像一條青龍雄踞城牆上。它與其它三個城門不同,它的一側是開放的,通向街道。

圖表5水原華城蒼龍門正面照片。
最後,要說的是“水原華城”的南門—“八達門”。“八達門”因一直在修繕中,目前,不能供遊客遊覽。倒是與之毗鄰新興的“八達門市場”成爲水原的又一新景觀。
另據瞭解,水原華城的建築風格極好地反映了東、西方軍事設施理論,其防禦作用也是相當卓越,有“城郭之花”的美譽。它與中國的“平遙古城”、日本的姬路城、歐洲最強的要塞克倫堡宮一起構成了世界築城史上的奇葩。(記者劉衛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