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3年裏,身高1.42米的他肩扛放映機在農村走了20多萬公里,他就是湖南永興縣柏林鎮農村電影放映員馬恭志。
12月22日下午2點,當馬恭志出現在柏林鎮柏林小學時,操場上一片沸騰。在孩子們的簇擁下,馬恭志邁着不靈便的雙腿走向學校的電影放映室。當天,他爲孩子們播放的電影是《舉起手來》。在孩子們的包圍中,記者看不到他矮小的身軀,但他肩上扛着的電影放映機清晰可見。
下午5點,電影播放完畢,馬恭志連杯熱茶都顧不上喝就開始整理設備。他告訴記者,晚上7點還要去高山村放電影。天開始下起毛毛細雨,寒風颳着,老馬發動“小三輪”走了,插在放映車上的紅旗隨風飄揚。
“馬師傅來了,今晚有電影看嘍!”5點40分,記者跟隨馬恭志來到高山村,立即就被在村口玩耍的小孩發現了。孩子們跟在馬恭志後面,一路歡呼雀躍。接電源,試音響,馬恭志開始了放映前的準備。天漸漸黑了,6點半村民們三三兩兩來到了放映點。“老馬,今晚放什麼電影?”有村民大聲問,“《李天佑血戰四平》,戰爭片!”老馬的回答贏來了鄉親們的叫好聲。雖是寒冬時節,鄉親們看電影的熱情依然很高。“坐的是露天曬穀坪,聽的是高音大喇叭,嗑的是自家炒的葵瓜子,享受的是老馬給我們送來的精神大餐,我們每天都盼着老馬送電影。”村民高大爺說。
38歲的馬恭志5歲時因小兒麻痹症落下了終身殘疾,下肢嚴重畸形。多年來,他用自己80多斤重的身軀挑着100多斤重的電影放映設備,行走20多萬公里,走村串組,爲鄉親們送電影,這一送就是23年!他先後自費更換了8臺放映機,播放電影10000多場,觀衆達200多萬人次。
1988年,馬恭志踏上放電影之路,開始奔波在柏林鎮周邊的各個村落。那時候,柏林鎮部分地方還沒通電,每放一場電影,發電機、放映機、幻燈機、留聲機、影片、銀幕等重達三四百斤,都要靠馬恭志和他的父母肩挑步行前往。有的放映地點非常偏遠,需要走上一天,但馬恭志他們每次都會準時到達。
到了上世紀90年代,農村電影市場日漸萎縮,馬恭志的同行都陸續跳槽改行,86人的鄉村電影放映隊伍只剩下了他一個人。“鄉親們需要電影,一想到他們看電影時的高興勁兒,我心裏就特別開心。”馬恭志生長在有名的金銀冶煉之鄉,很多人靠金銀冶煉發了財。已經致富的姐姐和姐夫多次勸他改行,跟他們一起創業致富,但馬恭志拒絕了。他說,“我割捨不下這份事業,我是農民的兒子,知道鄉親們需要什麼。在農村特別是邊遠山村,年輕人都打工去了,家裏剩下老人小孩,沒什麼文化生活,看電影是他們最喜愛的文化娛樂方式。農村看的是露天電影,夏天蚊子滿天飛,冬天凍得直哆嗦,但只要有電影看,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都會放下手中的事情,早早地聚在一起等着我。石門村的郭飛虎連續10多年,只要我來放電影,他都會到10裏以外來接我,電影放完後,他又挑着擔子送我一程。有鄉親們的這份情,我有什麼理由不堅持?”
馬恭志負責的電影放映點大多相隔很遠,有的地方要走10多個小時山路。爲準時放映,他經常提前兩個小時出發。放映結束時已是深夜,爲了不耽誤第二天的放映,他就連夜奔走在崎嶇的山路上。有時遇到下雨,就只能披着銀幕在山林中過夜。他對記者說,“由於經常在外奔波,我得了嚴重的胃病,但我都咬着牙挺下來,從來沒有耽誤過鄉親們看電影。答應了鄉親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這個我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爲了提高電影放映水平,只有初中文化的馬恭志自學完成了電影技工中專課程,拿到了電影放映技術最高的甲級資質。他還自己動手“做電影”:在每場電影播放前,馬恭志都會先播一段用幻燈片製作的“加演片”,有新出臺的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農業科普知識、安全用電知識、防火知識,還有寓言故事。像這樣的幻燈片,近5年來馬恭志共製作了4500多張。他製作的《賭博是罪惡之源》、《六合彩的危害》等專題片感化了一批又一批沉迷於賭博的人,《冰糖橙種植技術》、《科學養魚》等則爲農民羣衆送去了致富技術。
今年3月,馬恭志自費買了一輛嶄新的三輪摩托車,作爲流動電影放映車,還特地在車上插了幾面紅旗。從8月至今,馬恭志帶着他的電影放映機走遍了永興縣柏林鎮、洞口鄉80多個村,爲鄉親們送去了268場電影,觀衆達4萬多人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