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誤解會提高一個社會的運行成本,增加風險,面對誤解,媒體責無旁貸,但人性本身是不完滿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像機器那樣,永遠不失誤,所以不能虛擬一個絕對真實,也不能希望哪家單位徹底來解決它。最好的解決之道,是讓更多的人發聲,正如該消息出臺後,多家媒體紛紛質疑,這充分說明,衆人蔘與纔是最好的糾錯機制。
因“美國教育一塌糊塗”、“美國總統不尊重人”,北大校長周其鳳陷入輿論漩渦,但事實上,是媒體誤解了他的講話,並冠以聳人聽聞的標題,難怪周校長感到“很受傷。”(據《中國青年報》昨日報道)
媒體以真實爲生命,應堅持客觀、中立的準則,該案值得所有媒體人警醒,但也應看到,良好的輿論空間需社會各界共同維護,只依賴媒體一方,從結構上看缺乏穩定性。
誤解,表面上看是報道失誤造成的,但認真思考,就會發現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首先,周其鳳先生原來說法同樣武斷、情緒化,他說“從培養傑出的美國公民的角度來看,美國的教育絕對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我們從世界公民的角度來看,我就認爲美國的教育是一團糟”,可埃德加·斯諾、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馬丁·路德·金等不都是世界公民的典範嗎?在國際公務員隊伍中,美國人並不少,在環保、消除貧困等方面,許多國際性組織是美國公民首倡。罔顧事實,斥爲“一團糟”,難免被誤解。
其次,作爲名校的管理者,周其鳳的表達能力實在糟糕,此前他的大作《化學是你化學是我》已令人稱奇。因爲,他的升遷與公開演講無關,他不用顧慮聽衆的意見與感受,只要照稿念,一樣可以得到整齊的掌聲,當一個人的唐突被看成是個性、粗疏被看成是豪邁、木訥被看成是誠實時,這就增加了被誤解的可能,那麼,周校長是不是應主動提高表達能力呢?如何才能提高?
第三,就算認爲“美國教育一塌糊塗”,不過一種個人意見,無需小題大做,因爲思想無禁區,可引起軒然大波,說明大家是從“立場”角度來解讀,有立場當然好,可處處是立場,誰還敢說不同觀點?有了這樣“立場緊張”的氛圍,誤解便會常態化,要化解這種緊張感,就要思考它是怎麼形成的,誰該邁出第一步,權力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誤解會提高一個社會的運行成本,增加風險,面對誤解,媒體責無旁貸,但人性本身是不完滿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像機器那樣,永遠不失誤,所以不能虛擬一個絕對真實,也不能希望哪家單位徹底來解決它。
最好的解決之道,是讓更多的人發聲,正如該消息出臺後,多家媒體紛紛質疑,這充分說明,衆人蔘與纔是最好的糾錯機制。大環境更開放,情緒化思維會更少,管理者就會更注重溝通,公衆意見纔會更少被立場所扭曲,這才能在根本上減少誤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