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王石川
今年網絡訂票新舉措推行以來,有些旅客“卡了殼”,記者昨天在北京站、北京西站看到,網上“吞錢不吐票”狀況仍未得到緩解。(1月2日《京華時報》)
應該說,推出網絡訂票初衷是爲方便乘客,但好事需做好。再過幾天就要進入春運高峯期,乘客歸心似箭,如果訂票難以及吞錢不吐票,必然耽誤乘客行程,鐵路部門理應儘快拿出有效的解決辦法。
一方面,鐵路部門應充分考慮到乘客人數衆多的現實,並未雨綢繆,提前應對,而不是事到臨頭或出現問題了纔來化解。網絡訂票並非新生事物,鐵路部門應該有足夠的教訓可汲取。另一方面,乘客購不到票,是否與車票投放不足有關?
相較於網絡訂票難,吞錢不吐票尤其讓人煩躁。吞錢不吐票已經不是一起兩起,有媒體報道已經發生了數百起。還有一種詭異的情況是,多吞錢少吐票,比如往湖北的旅客盧女士訂購了4張火車票,成功支付後也只能取3張車票。這是技巧問題還是系統存在先天性缺陷?鐵路部門應該積極化解,別讓乘客提心吊膽。
針對吞錢不吐票現象,此前有論者建議,網絡訂票可以像電話訂票一樣,在預訂車票成功之後,旅客取票時再支付票款,該建議值得一試。鐵路部門不必擔心乘客不取票,在春運期間一票難求的語境中,即便乘客不取票,鐵路部門也不用擔心車票作廢。另外,乘客需要的不只是退錢,他們要回家,要買到票,錢退了,票不在,有何意義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