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爲河北省優秀科技特派員,29年裏她堅持帶項目、帶資金、帶技術進行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的普及與推廣;在冀菜進京津、農超對接、菜籃子工程中,她積極推廣新特奇品種和綠色種植技術;她組建的“河北省菜農科技俱樂部”,打造出了一支高水平的技術示範隊伍,菜農們親切地稱她爲“蔬菜財神”。她就是河北省農科院植保所農業科技特派員孫茜。
即使躺着也要進菜地“出診”
從小在城裏長大的孫茜,怎麼都沒想到自己會跟蔬菜種植打得火熱。從河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畢業後,孫茜便投入到無公害蔬菜生產一線,從事蔬菜病蟲害的應用技術研究和推廣工作。
“學農業就要跟土地打交道,必須到地裏去,不能總在實驗室裏。”孫茜說。鑽大棚、進溫室、下田間、訪農戶,她常年奔走在河北各地蔬菜生產的第一線,一年裏有大半時間都是在基層和農田度過的。
2004年,孫茜在一次車禍中頭部受傷,頸椎壓迫到神經,疼得不能下牀。這時望都縣農業局王建威找到她,說種植露地辣椒的農民碰上了棘手的難題,盼着她趕緊給蔬菜看看病。孫茜就躺着被擡到地裏察看情況,又被擡回去給菜地“對症下藥”,她笑稱自己這次是“橫着進去橫着出來”。
孫茜常說:“給農民提個醒,不經意的一句話,他們記住了,在作物上就有回報。”別人評價她“盡心盡力,不求回報”,她說:“能讓老鄉們拉家裏喝上一碗熱乎乎的山藥粥,就是最大的滿足。”
農技推廣“全科醫生”
孫茜只要一下基層,鄉親們都把她往自家地裏拽,不管是蔬菜病蟲害,還是養豬養雞有病了。“農業科技推廣員可是‘全科醫生’,鄉親們找你,那是信任你,咱就得想辦法給解決。”孫茜說。
“施肥應該少吃多餐,要均衡施肥,一畝地給一次三四十斤就行了,你六分地就用五六十斤,那肯定過了。”在大棚裏,一個農民正在詢問孫茜西紅柿轉色不正常的原因。“陰霾天氣也得捲起草苫子,你見誰下雪不出被窩不起牀呀,必須見光。”“你把五六種藥放到一個桶裏,打比方說,紅、黑、藍墨水摻和在一起,你還能找到紅色的嗎?用藥並不是‘1+1=2’”……孫茜用簡練通俗的語言對農民進行技術輔導,把防治病蟲害的新知識、新理念傳授給每一名種植者。
保定北市區銀定莊農戶趙金鎖說,現在哪天打藥,哪天給西紅柿點花,都要給孫茜打電話。“按照孫老師說的,我家一個西紅柿都沒壞。”“不能等生病了再看醫生,防大於治、合理預防,才能減少損失。”孫茜指導農民種植,提出蔬菜種植要做到保健型防病。
在孫茜的指導下,直接受益菜農遍及河北主要蔬菜生產大縣,示範農戶戶均節省農藥成本300元,戶均增加收入2500至3000元。
把科研做在田間地頭上
2009年,孫茜組建了“河北省菜農科技俱樂部”,在這裏,她被形象地稱爲“菜幫幫主”。這一羣衆性的民間組織主要由從事蔬菜產業的人員組成,擁有會員上萬人,示範戶500戶,其中菜農種植能手200多人,每年核心示範戶聚在一起,進行一次新品種、新技術示範,效益經驗交流,綠色方案計劃以及技能比武等。在協調蔬菜均衡上市,及時爲蔬菜生產、加工、包裝、銷售提供信息、技術、物資服務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大大促進了蔬菜種植產業化。
“我特別感謝菜農科技俱樂部裏的示範戶,他們是我科研的好助手。”從發放技術單頁,到送出明白紙,再到出書、做課件……孫茜與農民共同學習,想種好菜的法兒。看到市場上黑茄子價錢賣得好,孫茜就跟核心示範戶說,種種試試。結果,從1戶種到7戶種,從1畝地到14畝地,第二年全縣都是新品種了,農民嚐到了甜頭,孫茜也驗證了技術,提升了對蔬菜種植的信心。
孫茜的調研筆記每年都要寫滿厚厚的兩本,但她堅持農業科研一定要到田間地頭。孫茜說,有句話一直激勵着她:“如果我今天不下地了,明天就不再是專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