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北京十三陵是明代帝王陵墓羣,不過有三位皇帝的陵墓不在這裏。一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再有就是惠文帝和景泰帝。
惠文帝因靖難之役下落不明,自然是“死無葬身之地”。景泰帝則因英宗復辟而被剔除於帝王序列之外,陵墓只好另選別址。至於朱元璋,因明朝開國定鼎於南京,所以他死後獨葬於鐘山,今中山陵西側之明孝陵是也。——自從明成祖朱棣遷都於北京,以後諸帝就都葬在北京。不過終永樂一朝,北京一直稱“行在”(即臨時首都),南京仍是正牌京師。
如此一來,祭祖就發生了一點問題。——明代禮制有時享、薦新之禮。南方的鮮梅、枇杷、鮮筍、鰣魚等新鮮果品水產,於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先“進鮮”於南京孝陵,待開國皇帝朱元璋“嚐了鮮”,才運往北京,薦於太廟。
可惜那時沒有空運、高鐵,只能走水路。五月中旬裝船,運到北京已是六月末,趕在七月一日薦於太廟。這前後一個半月,正值夏季最熱的時候。一開始也採取一些措施,如冰鎮——這批貢物也因此號稱“冰鮮”。船每到一處,都要換冰,急如星火。即便如此,運到北京也已腐臭。
到後來,負責押解的太監乾脆不用冰鎮。每到一處,也無需換冰,只讓地方把冰摺合成銀子交到船上就是了——自然是落入太監私囊。於是乎這支載着神聖“貢物”的船隊便散發着濃烈的臭氣,一路駛往京城。
入都後,按程序要送往御膳房,經過洗涮,仍難掩惡臭,於是摻上雞、豬、筍、醃菜等“精心”烹製,先薦於太廟,撤下後再進獻皇上,然後賞給王公大臣。大臣人人感戴、誇說“珍味”,可誰也不真下筷子!
有個大太監到陪都南京去任職,一天他忽然把廚師叫來責備說:爲什麼我到了南京,反而吃不上“鮮鰣魚”?廚師回答:每餐都上鮮鰣魚,您眼前的盤子裏不就是嗎?太監驚訝地看了半天,又嗅了嗅說:看模樣倒像,怎麼一點臭味沒有呢!——聽者無不捧腹!
此事所以可笑,緣於不知變通:當年定都南京時,孝陵及太廟同在一城;鰣魚、鮮果等易腐供品晨獻孝陵、夕薦太廟,本來是不出一天的事,自可保鮮無虞。待到遷都北京,太廟也一同遷至北京,孝陵卻是不可妄動的(皇帝陵墓動一草一木都是死罪)——發生了改天換地的大變動,祭祖程序卻不能做合理調適,列祖列宗及當朝君臣自然就躲不過這盤直塞鼻底的“臭豆腐”!
發生這樣的怪事,還由於此事過於神聖——中國人敬天法祖,四時年節要拿最鮮潔的食物祭獻祖宗。古代還發生過因未能按時進獻祭祀用品而引發戰爭的事。——越是神聖的事,越沒人敢輕易變革,連一丁點的改變都會視爲“大不敬”。當思想迷信到這般程度:口鼻的強烈感覺能引發嘔吐,卻都不能刺激僵化的大腦,啖腥食腐也只能是活該!
尤其是,此事還牽連着利益。即便大臣不敢言,皇上若非鼻塞舌痹,難保不提出質疑。想來必有太監出來陳說祖宗之法不可擅改的“道理”——因爲他們知道,一旦改革(例如就近捕魚進獻太廟),首先革掉的是他們的錢袋子!
而今不光有了超音速客機及先進的冷藏技術,即使萬里運活魚也不成問題。神龕中供臭魚的現象,再也不會發生了。然而在個別領域,仍存在着類似現象:光鮮其表而腐敗其裏,人人盡知卻因循難改——亟待我們因應大勢、繼續改革。因爲有識者都知道:若到了香臭不分、大呼案上爲何沒有“鮮鰣魚”的程度,那就不僅是令人捧腹的問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