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羊城晚報記者林圳實習生傅穎怡
“就算是上臺演出的時間只給一分鐘,我們也要上春晚!”丁嘯這些天多次聽到這樣熱切的請求。
這裏所說的春晚,不是CCTV除夕夜辦給全國人民看的,而是黃埔區端給老百姓享用的年度重磅文化大餐。CCTV春晚連辦了29年,黃埔春晚也差不多有20年的威水史,年年不輟,馳譽全區,人人爭演,家家想看。
2012年黃埔春晚10日上演,9日彩排,黃埔區文化館館長丁嘯出任總導演。
徵集節目一呼百應
黃埔春晚導演組提前兩個月向全區徵集節目,一呼百應,報名者衆。演出時長兩小時,只能容納13個節目。丁嘯帶着他的團隊,花了兩天時間“預審”,儘可能保護報名羣衆的參演熱情,但仍要砍掉一些節目,最終允許1500人登上春晚的舞臺。這1500人,98%是羣衆演員,90%是黃埔區人。
羣衆報名參演的熱情爲何如此高漲?同心藝術團團長陳琰君解釋說:“黃埔春晚已是區內名頭最響的文化品牌。如能登上黃埔春晚的舞臺,那是多大的榮耀啊,會快樂一整年!”
丁嘯對記者說:“只要唱歌不走調,跳舞有個譜,羣衆演員我儘量安排進去,但這不等於說對節目質量降格以求。比如,一個人唱得不太好,我就讓5個人唱;5個人還不行,我就讓10個人唱,目的就是想讓積極性高、有一定表演基礎的羣衆能上春晚舞臺,同時還要確保觀賞性。這個舞臺,不請‘大腕’,主角全是羣衆演員。”
據介紹,從去年開始,黃埔春晚舉辦地移師區新體育館,這裏能容納4000多名觀衆,比CCTV的演播大廳大得多。今年的舞臺比往年大一倍,有600多平方米,就是要“大肚容人”。
總導演經驗很豐富
記者提前拿到黃埔春晚的節目單,看到參演團隊幾乎全是本土羣衆性文娛組織,如僑友、紫薇、七月花、紅韻、風帆等藝術團,還有各個企業的藝術團,如廣本、廣石化、文衝船廠、南方鹼業都參與其中。演員中,最小的4歲,最大的72歲。
丁嘯說,從去年開始,黃埔春晚不再借重外界力量,不再外聘名角大腕,而是改由區裏自己幹。他本人通過全國公開招聘,被任命爲黃埔區文化館館長,2010年12月1日上班,一個多月的時間就組織好兔年春晚,結果一炮而紅。
丁嘯,安徽師大畢業,當過老師。據旁人介紹,他當過十年的歌舞團團長,對演出策劃非常有經驗,是2011年全國民族運動會廣東代表團的總導演。
體現黃埔民俗文化
作爲黃埔春晚的總策劃,黃埔區文廣新局局長孫愷敏這樣評價龍年春晚的特點:時尚,大氣,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幾位看過排練的省裏專家都說,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節目安排方式,“可能在國內都是首次”。節日內容多體現黃埔區的民俗文化特色,只有個別特色節目是外請的。《遊波羅娶老婆》雖然是由“外來媳婦本地郎”劇組來演,但節目是黃埔區自創的。
與去年一樣,黃埔區黨政領導都傾力春晚,處級以上幹部都安排有節目。區委書記陳小鋼每年必在春晚獻演,去年以一首《傳奇》驚動全場。今年他又有什麼“必殺技”?記者從節目單上看不出來,於是問孫愷敏,他笑言:“這是祕密,我真的不能說,不能提前曝光。”
林圳、傅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