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日本產品被普遍認爲製作工藝精良、技術含量較高,日本社會尊重藍領技術工人,並下大力氣系統培育技術產業工人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在日本,企業藍領工人與公司白領職員收入相當,爲提高藍領工人的成就感,日本各界還舉辦各種技能比賽和評比活動,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專門學校”培育藍領工人
日本經濟產業省每年都會公佈一份旨在促進技術革新的政策評價報告,對技術人才培養機制和技術工人保障機制進行評估,從而對日本產業人才政策提出新的調整方案。有關專家在完成這份報告的過程中,將技術學校現狀、藍領收入水平、中小企業生存環境、工會組織建設等作爲重點考察對象。近年來,保障技術工人和企業利益不受侵害的知識產權問題也逐漸成爲報告新的關注點。
日本藍領工人的薪資水平相對其他國家來說處於較高水平。一名高級技術工人能夠依靠薪水負擔全家的開銷(其妻子可以選擇做全職主婦並養育多名子女)。正因爲有豐厚的收入做後盾,日本的技術工人能夠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並不斷開發出新技術和產品。
日本的教育體系中,職業技術教育佔據很大一塊份額。普通高校和職業高校分屬兩個不同體系,不存在可比性,沒有高低之分。高等職業教育機構在日本被稱爲“專門學校”,從教學內容到畢業方式,都和普通大學採取不同的模式。普通大學的畢業生應聘技術型企業,其競爭力反而會比專門學校的畢業生弱。因此,在日本,通常立志成爲學者或白領的年輕人傾向於報考大學,而一些知名的專門學校,如東京新宿的“日本設計專門學校”,幾乎每年都會有名牌大學碩士畢業生來“回爐”,以期在就業市場更具競爭力。
日本社會重視保護孩子對機械、科技產品的興趣。比如日本鐵路公司就專門開辦博物館,讓青少年前來參觀各式列車並親身體驗模擬駕駛列車的樂趣。日本有一個相當龐大的“鐵道迷”羣體,其中涌現出許多將鐵路作爲終身夢想的技術工人。
重視發揮“人機”結合優勢
早稻田大學教授鵜飼信一曾說,日本至少存在三種“資本主義”,分別是以大企業爲主體的“法人資本主義”、“投機型資本主義”和“職業資本主義”。所謂職業資本主義,指的就是靠身體技能生存的資本主義。
日本超過90%的企業是中小型企業,它們擁有大批技藝精湛的技術工人,一些企業甚至承擔了航天工程部分零部件的生產。
日本大企業的工廠基本都已實現高度自動化,但是這些企業並未因此忽視技術工人的作用。例如,愛知縣豐田市的堤工廠是豐田汽車公司的主要裝配工廠,年生產轎車能力達40多萬臺。儘管該工廠的車體鍛造、焊接、噴漆等流程基本實現無人化作業,但在組裝階段仍安排熟練技術工人作業。正因爲豐田汽車公司奉行“發揮‘人機’結合優勢”的原則,才得以實現了高效率、低成本、高質量生產,並在過去30多年一直保持日本汽車市場較高佔有率。
豐田公司對任何提出合理化建議的職工都會給予獎勵,獎金從500日元到20萬日元不等。1997年,豐田公司7萬多名職工提出各類合理化建議73萬餘件。
不同時代的“技術大練兵”
日本社會尊重技術、手藝出衆的人,將其稱爲“匠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提出的“科技立國”、“人才立國”的口號一直被日本視作國策。時至今日,這兩句口號已成爲日本人的一種思維方式。
日本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在國際技能奧運會上嶄露頭角,在去年10月9日於倫敦閉幕的第41屆大賽中,日本以11金4銀4銅的成績名列獎牌榜亞軍。
日本厚生勞動省下屬的日本中央職業能力開發協會承辦國際技能奧運會日本區預選賽。以此爲契機,日本自1959年起每年都舉辦全國範圍的“技術奧林匹克全國大義賽”,並根據日本國內職業特點,增設了和服剪裁、日本料理、屋頂鋪瓦、園藝等特色比賽項目。每年都有超過20萬名技術工人蔘賽。
此外,日本的很多地方城市也都舉辦針對藍領工人的評選活動,以增加藍領工人的成就感,如神奈川縣川崎市舉辦的“川崎之星”評選等。
日本富士電視臺去年推出了一檔周播娛樂節目,名爲“矛盾”。每期節目會請出兩種屬性相互矛盾的產品或人物進行對決,比如“最尖銳的鑽探機對決最堅固的合金”、“最強勁的拉力機對決最牢靠的磁力吸盤”、“最專業的開鎖匠對決最先進的保險箱”、“人臉認證系統對決最酷似雙胞胎姐妹”等,並當場分出勝負。
這檔節目中出現的所有產品都是日本生產,參與節目錄制的生產商和技術工人也都以實名亮相。節目自播出以來,收視率節節攀升,在節目中連續獲勝的公司和技術工人也都成爲全日本家喻戶曉的明星。許多日本企業和技術工人帶着改良過的產品報名參加節目,而這檔節目也通過“對決”的形式,推動了跨行業技術交流。
(摘自《經濟參考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