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香港的農貿市場上,又見到久違的活雞了。
此前,全香港曾經歷連續21天無活雞售賣,其原因要追溯到2011年12月20日,香港長沙灣臨時家禽批發市場發現的一隻死雞。經測試後,這隻雞發現含有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一隻死雞,觸動了應對禽流感的應急機制,像多米諾骨牌中倒下的第一塊牌,引發連串反應——收到化驗報告結果後,爲防止病毒散播,保障公衆健康,香港政府馬上召開禽流感督導委員會會議,決定提升香港禽流感應變級別至“嚴重”。
最先“倒黴”的,是與死雞同處一個市場內的近2萬隻家禽,它們立刻被集中銷燬。不過,雞場中的雞,性命卻因此而延長3周——所有本地農場活雞被禁止出場21天,所有活家禽暫停進口21天。香港市場上的活雞有兩個來源,一是30個本地養雞場;一是從內地進口,進口量一般維持在每天大約7000只。因爲香港的零售市場實行活雞“日日清”制度,每天營業終了,活雞必須離開市場,所以,封住上述兩個源頭,發現死雞的次日,全香港就已經沒有任何市場能買到活雞。
其實,銷燬前,工作人員收集了180個樣本,事後的檢測顯示,全部樣本對禽流感呈陰性反應。也即是說,兩萬只雞很可能是“冤死”的。
在香港人看重的“冬至”節前夕,出現禽流感個案而需要暫停活雞供應,對市民造成不便,粵菜素有“無雞不成宴”一說,餐廳也只得用冰鮮雞爲原料烹飪。雖然按照法律規定,每隻銷燬的家禽,政府要賠償30元,但從零售到飼養,家禽業從業者的生意也蒙受損失。爲了一隻死雞,有沒有必要如此小題大做?
專司其事的食物及衛生局局長解釋是,由於有關禽流感病毒屬高致病性,基於保障公衆健康的大前提,當局必須採取果斷和有效的措施防控禽流感的散播。
不僅如此,一隻死雞還促使政府反思監管制度。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構思在家禽批發市場設立收集死雞源數據的制度,改善追蹤程序。這項制度要求批發商若發現死雞,需向當值職員呈報,記錄雞隻數據,把死雞標記後,放進雞屍收集箱。政府還與業界商討其他措施,包括是否爲雞隻帶上腳環,以便出現問題時更容易分辨來源。這樣就不會像本次在長沙灣市場發現的這隻死雞一樣,一直無法確定來源。
隨着政府提升本港禽流感應變級別至嚴重級別,衛生防護中心也加強監察人類感染甲型流感。中心設立熱線回答市民查詢,還對家禽批發市場的批發商和從業員,以及本地雞場的農友,進行醫學監察並跟進他們的健康狀況。
雖然政府爲了一隻死雞而忙得熱火朝天,商人爲了一隻死雞而生意受損,市民因爲一隻死雞而3周無新鮮雞肉可食,但當人們又可以在餐廳裏放心地大快朵頤,爲這隻死雞而做的一切,沒有人會認爲“不值”。正因爲有如此嚴格的制度和執行,纔有基建於其上的市民對食品安全的信任。
就全球而言,香港對禽流感的研究水平和防治技術都是一流甚至領先的。而此次禽流感事件給我們的啓示尤其明顯:嚴格的制度和執行的細化才能真正將高科技連成一道有效的公衆防護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