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要留住年味兒的“魂”
許多人覺得年味兒越來越淡,人民網評論指出,春節根植於中國農耕文明的時序觀,重人倫與重儀式是其核心。“人倫”聯繫着親情友情,勾連着代際關係,所以,人們不遠萬里、跋山涉水,只爲和家人朋友吃頓團圓飯;“儀式”則鉤沉着集體記憶,掃塵、寫春聯、包餃子、守歲、祭祀祈福,強化的是一個家庭、一個民族的集體文化記憶。許多人之所以感覺年味越來越淡,恰恰緣於春節的情感性與儀式感在弱化。要想留住年味兒的“魂”,恐怕既需要增進代際溝通,讓情感的力量獲得認同,也需要使節日的儀式感更具吸引力和傳播力,成爲不斷凝聚家族民族的紐帶。
“嘴上腐敗”應儘早入罪
《人民日報》近日評論指出,多年來,中央禁止公款大吃大喝的文件發了不少,但公款吃喝之風似有愈演愈烈之勢。幾十年前領導幹部下基層自掏腰包吃飯或交“伙食費”如今已成“天方夜譚”,工作餐“四菜一湯”的規定也成一紙空文。許多基層領導幹部不得不每天奔走於各種飯局、盛宴之間,也有不少人沉湎、沉醉、沉淪於觥籌交錯中,成了“酒囊飯袋”,還有一些人肆無忌憚地揮霍公款,腐化墮落。無論從法理講還是從現實看,“嘴上腐敗”都應儘早入罪,因爲,醫治公款吃喝、公款消費的社會毒瘤,亟須入刑治罪這劑猛藥。
韓寒和方舟子都不能完勝
韓寒和方舟子之間的“代筆門”愈演愈烈,《環球時報》刊文指出,韓寒這樣“神話”一般的意見領袖遲早遭到質疑是註定了的。在任何言論開放的國家,這個過程都會到來,這是社會防止出現“絕對輿論權威”的免疫性條件反射。方舟子挑戰“韓寒權威”的行動適應了中國社會的這個潛在需求,所以他會引起比“韓三篇”還廣泛的關注。這場大辯論留下的財富屬於中國公衆,無論方舟子還是韓寒,獲得完勝的機會都是零。兩人都是著名的公衆人物,當中國在思想和輿論層面需要釐清的時候,他們應當有各自不令人失望的表現。
社會進步需要公衆角色轉變
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馮準在《人民論壇》發文指出,新時期推動社會進步,建設法治中國,政府的使命客觀上看就是做一個“喚醒人”。喚醒民衆的主體意識,需要一個堅定而開明的外力,這一點我們已經具備了(人民政府)。現在的問題是,如何通過政府的引導,讓民衆自發自覺地參與到法治建設中來,完成一個由旁觀者到建設者的偉大角色轉變。作爲主體的民衆,更應當有所認識:這個國家,是我們大家的國家;這個社會,是以我們爲主體的;爲了自己的利益,也爲了大家的利益,需要我積極地去做點事情,我可以建議,可以批評,可以參加一些政治和社會活動,可以作爲“學生”聽人們講課,也可以作爲“老師”向人們教授一己專長。 (主持陳慶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