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故居舊影
慢慢消逝的衚衕回憶
近日,位於北京東城區北總布衚衕的“樑林故居”被拆成爲社會關注的熱點。此後有媒體引述爆料者的說法,稱媒體報道的“樑林故居”實爲自傢俬宅,說是名人故居純屬烏龍。早在此之前的2011年3月,東城區文委就已經在官方網站上發佈題爲《關於做好不可移動文物北總布衚衕12、24、26號院(樑思成、林徽因故居)保護的通知》,明確要求做好樑思成、林徽因故居的保護工作。在這份通知中,東城區文委很明確地界定了樑林故居——北總布衚衕12、24、26號院,“實施原址保護修繕”,且3個院落皆爲不可移動文物。
其實這早已經不是第一次。早在2009年,因涉及商業項目,24號院門和西廂房就被先後拆除,在被報道之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同年7月10日,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叫停了對樑林故居的破壞性行動。但今年1月27日媒體報道樑林故居被拆除之後,北京市文物局卻表示並不知情,實施拆除工作的建設單位華潤集團北京公司竟稱對是否“違規”保留意見。持續兩年多的“拆遷”與“保護”的拉鋸戰,以故居殘破告終。北總布衚衕樑林故居原是一座兩進四合院,坐北朝南。1931年至1937年期間爲樑思成、林徽因夫婦租住地,他們的小兒子樑從誡也是在這裏出生。這一時期是兩人對中國建築史及文物保護作出重要貢獻的時期,他們從這裏出發,完成了對中國古代建築羣落的大部分考察,這一時期同時也是林徽因文學創作的“黃金時期”,樑家的客廳當時還是京城有名的文化沙龍。
1931年,“太太的客廳”——垂花門廊,方磚鋪地,院子裏種着石榴、槐樹,還有海棠花和馬纓花……他們常來常往:張奚若、鄧叔存、金嶽霖、沈從文、徐志摩、胡適、朱光潛、費正清… …
春天她在這裏寫下“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1928年,林徽因與樑思成在加拿大結婚。之後按照梁啓超的安排,到歐洲參觀古建築。同年8月,二人回國一起受聘於東北大學建築系,樑思成任主任、林徽因是教授。1929年8月林徽因回到北平,在協和醫院產下女兒再冰。次年因肺病嚴重,在北京香山養病。1931年9月,樑思成和林徽因到中國營造社供職。樑任法式部主任,林則是“校理”。二人租住在北京北總布衚衕3號,即現已被拆的四合院內,一直持續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
這棟北總布衚衕的四合院從此成爲了京城的文化沙龍場所,並且越來越“紅火”。冰心當時曾寫過一篇名爲《太太的客廳》的小說,就被認爲是指樑林故居的文化沙龍活動。當時,北總布衚衕“垂花門廊,方磚鋪地,院子裏種着石榴、槐樹,還有海棠花和馬纓花。”南開大學現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李潤霞致力於現當代文學和詩歌研究,據她介紹,當時這裏“幾乎每週都有一個聚會”。座上賓包括當時的清華大學政治學教授張奚若、哲學教授鄧叔存、經濟學教授陳岱孫、國際政治專家錢端生、考古學家李濟、哲學家金嶽霖、作家沈從文、大名鼎鼎的詩人徐志摩、文化領袖胡適、美學家朱光潛、新月社詩人、報社編輯記者以及後來的美國泰斗費正清與他的妻子費慰梅等。林徽因用純熟的英語與費慰梅交談,費慰梅卻偏偏喜歡用並不熟悉的中國話同林說笑。
“樑林故居的文化沙龍層次較高,比較風雅,比較貴族氣,這多少也跟二人的家庭出生有關。”李主任介紹說。“林徽因的人氣、魅力、人緣、文才都特別好,大家也很尊敬她,她非常受歡迎。”因爲樑林二人都有留學歐美的經歷,“太太的客廳”也較爲西化。常常是週六下午,客人們陸續來到樑家的四合院,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品茗論道。隨着圈子的日益擴大,“太太的客廳”逐漸成了20世紀30年代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龍,備受世人矚目,同時越來越具備國際特色,是當時很多知識分子尤其是文藝青年心馳神往之地。當時還在燕京大學讀書的青年蕭乾,通過時任《大公報》文藝編輯的沈從文發表短篇處女作《蠶》,引發關注。在進入“太太的客廳”後,林徽因一句“你是用感情寫作的”,給了他很大的鼓勵,很多年後還常常想起這句話,“就像在剛起步的馬駒子的後腿上,親切地抽了那麼一鞭。”沙龍活動時,一旦林徽因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蕭乾後來回憶:“倘若這位述而不作的小姐能像十八世紀英國的約翰遜博士那樣,身邊也有一位博斯威爾,把她那些充滿機智,饒有風趣的話一一記下來,那該是多麼精彩的一部書啊。……我常常折服於徽因過人的藝術悟性。”費正清在晚年回憶當時的情形時,稱林徽因“喜歡熱鬧,喜歡被人稱羨。在這個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場合,所有在場的人總是圍繞着她轉。”
林徽因的文學寫作,也主要集中在北總布衚衕的流金歲月裏。這一時期,她相繼與聞一多、葉公超等人籌備並創辦了《學文》月刊,參加朱光潛、樑宗岱舉辦的文化沙龍。儘管她學的是建築,但對文學的趣味很高,鑑賞能力強,其所寫詩和小說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風格清新,一時無二。今日最熟悉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也是在當時創作,這首著名的詩歌通常被視爲與徐志摩有關,但李主任說,“有好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寫給徐志摩的,也有人說她是寫給自己新生孩子樑從誡的。但現在沒人可以對證,也不好考證。”(下轉B02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