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與時俱進還是沾染功利?——北京“和諧家庭”評選標準引發熱議
在北京,沿用半個多世紀的“五好家庭”稱謂,已經悄然更名爲“和諧家庭”。由此衍生而出的家庭和諧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引發了社會關注,特別是“家有藏書量300冊以上”“經常有旅遊、聚餐、購物”等標準,成爲各方爭論的焦點所在。針對種種疑問,新華社記者進行了調查。
質疑:“時髦”標準或與經濟實力掛鉤
據瞭解,上世紀50年代,全國婦聯倡導併發起了“爭創五好家庭”活動。1982年的標準是:政治思想好、生產工作好;家庭和睦、尊敬老人好;教育子女、計劃生育好;移風易俗、勤儉持家好;鄰里團結、文明禮貌好。
1996年,“五好家庭”更名爲“五好文明家庭”,評選標準爲:愛國守法,熱心公益好;學習進取,愛崗敬業好;男女平等,尊老愛幼好;移風易俗,少生優育好;勤儉持家,保護環境好。這一標準一直沿用到2009年。
北京“五好文明家庭”於五年前改稱“和諧家庭”,評價指標體系分成了城區版和郊區版,其中既有多用手絹和抹布、字紙儘量兩面使用,家庭人均每月用水量不超過8噸,儘量減少開關冰箱的次數及合理設定空調的溫度”等要求,還有“經常有旅遊、聚餐、購物,家有藏書量在300冊以上、訂閱報刊不少於1份”等內容。
對於一些指標,不少人認爲具有與經濟掛鉤的嫌疑,與家庭是否和諧沒有必然聯繫。比如家庭成員經常上網,或許是在刷夜打遊戲呢?還有很多低保家庭,沒有更多的錢旅遊、聚餐,家裏也其樂融融的。網友“寂寞小芋艿”則說:”錢鍾書老先生博古通今,但他的藏書還不到100本,而他讀過的書何止上千本。藏書多少不一定就能說明文化水平的高低。”
(來源:新華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