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轉眼間,2009年9月從自民黨手中贏得政權的日本民主黨,在執政不到3年的時間裏,已經更換3任首相了。有意思的是,前兩任首相——鳩山由紀夫和菅直人,前者是“不在其位,仍謀其政”,後者正如美國《華爾街日報》所報道的那樣,“已經變身爲反核電站活動家”了。更值得關注的是,前任首相鳩山和現任首相野田佳彥正在因爲外交方針的分歧,開始各說各話了。
衆所周知,民主黨第一任首相鳩山由紀夫在位期間,外交上曾提出建設“東亞共同體”的構想。儘管鳩山在還沒來得及把這個構想具體化、方案化的時候就匆忙下臺,但他還是在離任之際,給後任菅直人寫下了“日美關係、日中關係、日韓關係”的紙條,告訴他只要把這三者關係處理妥當,日本的外交就不會出現大問題。顯然,由中日韓三國主體打造“東亞共同體”的構想依然在他胸中。
1月17日,民主黨政權第三任首相野田佳彥模仿美英兩國1941年制定的“大西洋憲章”,提出了自身外交新戰略的構想——“太平洋憲章”,主張日本充分運用美國在經濟、安保領域的“亞太軟實力”,活用參加亞太經合組織的國家和地區組織,通過經濟和安保兩個輪子,強化太平洋地域關係。日本《產經新聞》指出,此舉意味着野田佳彥拋棄了前首相鳩山由紀夫構建“東亞共同體”的外交構想。
對此,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並沒有恪守“沉默是金”的政界潛規則,1月30日在早稻田大學發表講演時,他指出日本應該通過構建“東亞共同體”來實現亞洲的和解,因爲“日本有給亞洲諸國帶來損害和痛苦的歷史”。2月2日在接受中國新華社專訪時又主張“‘東亞共同體’建設應該優先於‘環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強調“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不是美國而是中國”,實際上是對野田佳彥政府外交新戰略構想的一種反彈。
同爲日本民主黨出身的首相,卻採取不同的外交方針,此時看似奇怪,實際上也並不奇怪。在野13年的日本民主黨,歷來被稱爲一個“拼盤政黨”,也被日本政治評論家稱爲是一個由自民黨左翼和社會黨右翼合流組建起來的政黨。鳩山由紀夫是從自民黨中分離出來的,野田佳彥則是從社會黨中跳槽而來的。這就決定了他們的外交理念自然不一。
說得更加透徹一點,鳩山由紀夫建設“東亞共同體”的外交構想是“疏美近華”,野田佳彥倡導“太平洋憲章”的外交構想是“親美遏華”。簡而言之,就是日本如何對待美國和中國的關係。
日本民主黨前任首相和現任首相的外交分歧,其結果如何,目前還難以預測。日本政治中樞究竟是“人走茶涼”,“一朝天子一朝臣”,還是有選擇地進行傳承,都需要今後來進行印證。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週年。追溯40年前的往事,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當年如果堅持冷戰思維,就不會有中日恢復邦交之事。今天如果重拾冷戰思維,最終後悔的也不會是中國。因爲中國就是在“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一切問題都解決了”的思維中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作者系《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總編輯、《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