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春節剛過,可這“年”按咱老家的說法還沒過完呢。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新年裏第一個傳統節日就是元宵節啦。昨日,關於元宵節的民俗,記者請教了東北民俗專家、遼大民俗學教授楊太。
早於西方的狂歡節
元宵節由來已久,最早是先秦時期楚國人的習俗,楚國人要在這一天祭祀他們心目中主宰宇宙一切的神——“太一神”。後作爲楚國人的後裔,漢文帝正式下令將祭祀“太一神”的正月十五命名爲元宵節。此後,元宵節逐漸流行了起來。
“元宵節在古代又稱‘上元節’,這個節日與自然崇拜、月亮崇拜、天文曆法都是息息相關的,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的‘狂歡節’,而且早於西方很久。”楊太教授介紹說,因爲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按照古代的天文曆法,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頭一個月圓之夜。也就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萬物開始復甦的夜晚。
花好月圓“情人節”
楊太教授告訴記者,元宵節各地都有很多傳統風俗活動,吃元宵、賞燈、猜燈謎、放焰火、舞獅、舞龍、踩高蹺、扭秧歌、劃旱船、祭門、祭戶、走百病等等。地區不同,風俗也不盡相同。但元宵之夜不僅寓意一家人的團圓和美,更是愛情的萌生之夜。
“元宵節其實更是一個浪漫的節日,不次於‘七夕’。因爲元宵燈會在封建的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古代封建社會,年輕女子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講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唯有過元宵節是例外。年輕女子們可以結伴出來遊玩,賞花燈。未婚男女們便藉着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爲自己物色對象,所以才說花好月圓嘛!”
必不可少兩件事:吃元宵、鬧花燈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很多傳統活動都被人們遺忘了,像祭門、祭戶、走百病等已經鮮爲人知了。但是吃元宵和鬧花燈還是最必不可少的兩件事。
元宵也叫湯圓,和“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一個道理。在北方叫元宵,通常是在糯米粉中“滾”出來的;在南方則叫湯圓,是包出來的。做法不同,但是都寓意團團圓圓。正月十五鬧花燈,過去一般要從正月十三紮彩燈開始。所以元宵節關於燈會的習俗其實是不止一天的。雖然現代都市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但過“十五”人們還是會逛燈市的。本報記者陳扶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