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雖然地面上颳起了5、6級大風,但在30米深的地下,卻微微泛着暖意;雖然是個施工現場,但卻能做到穿行數百米片塵不沾身……昨天(6日)雖然還是元宵節,但在位於方莊的地鐵14號線10合同段施工隧洞中,一些工人師傅已經開始爲龍年的工作進度做準備。工人們身邊的一套綠色環保設備,更是讓以往暴土狼煙的軌道交通施工現場,變得安靜而整潔。所有PM2.5級的煙塵,在經設備過濾後,被封在了水面以下。
沿着窄窄的鐵皮臺階蜿蜒向下,水汽在牆壁上凝結成了冰凌,天光一點點暗了下來。這裏已經是位於地下28米處的14號線蒲黃榆站的施工隧洞。幽深的隧洞分爲兩層,爲了解決施工風險,這裏採用的是礦山法挖洞。就是說,由一組施工人員向前挖,另外一組進行支撐和噴漿。
“最熬人的,就是這噴漿。”施工方中鐵二局一名老員工指着隧洞的牆面說,噴漿產生的白霧又嗆人又刺眼,就算戴着口罩、護面施工,一天下來也得涕淚橫流,有時從鼻孔中都能洗出黑湯。
在14號線10合同段的地下,一套有着兩個橘黃色鐵皮箱的設備代替了傳統的噴漿機。漿水在第一個箱子中混合,通過細長的導管傳遞到施工現場,第二個箱子則連着直徑半米左右的粗管,是直接到作業面上的“抽油煙”。
“看着啊,就這麼用。”老員工左手拿起噴漿管,右手拉過高懸在2米左右高度的粗管,開始在作業面上做示範。一股股噴漿射出時帶來的煙塵,都被粗管吞了進去,直接導入有水的第二個箱子底部,進行沉澱。隨着水面微微盪漾,粗管吞進的空氣過濾後被重新排到隧洞中。
記者發現,這條隧洞和其他不太一樣,沒有運渣土車的柴油味兒。難道這裏不用車運土嗎?
“當然不是了,平時這隧洞裏可忙了,有11臺運輸車呢。”施工方相關負責人向通道中一指,幾輛橘黃色的小車正靜靜地停在那裏。和其他的小車相比,這些車沒有排氣管。
“那是當然,開起來還要不一樣呢!”一名師傅用鑰匙擰開了車鎖,直接啓動了車輛。和以前的柴油車相比,這輛運輸車行駛得緩慢而安靜,沒有發動機的轟鳴聲,也聞不到柴油尾氣的味道,洞內只散發着乾燥的泥土氣息。“原來那柴油味兒混上泥味兒,倍兒辣,甭提多嗆。”說到這兒,他還忍不住用手去揉揉鼻子。
通過改造,這些運輸車早就拆了柴油機,裝上電瓶,環保不說,一天還能省下200元的油錢。施工方負責人笑着說,現在施工時不用戴護面,柴油廢氣也不會被排到空氣中,“現在不都監測PM2.5嘛,我們這兒肯定合格”。(記者耿諾實習生荊玉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