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正式公開發布。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不僅再次對準了農業,而且把焦點放在了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上。
中國作爲一個發展中人口大國,農業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基礎。無農不穩、無糧不安,這是最簡單也是最普通的道理。
縱觀中國農業發展、特別是糧食生產狀況,按照現有的生產條件和能力,能夠達到這樣的水平已經相當不容易,不僅糧食產量實現了“八連增”,農民增收也實現了“八連快”,多數地區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都快於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
同時必須看到,由於耕地面積、淡水資源等的剛性約束越來越強,土地質態和結構合理性水平不斷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以及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的下降等,農業進一步發展、糧食產量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進一步增加的難度和壓力正在不斷增大。如果繼續滿足於目前的生產技術和水平、生產能力與條件,總有一天,農業將成爲影響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社會穩定與和諧的最大問題。
所以,中央提出要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不僅是一次思路的轉變,更是一次思維的轉型,號準了農業問題的脈搏,抓住了農業問題的要害,爲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保障能力,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思想基礎,提出了明確的發展和努力方向。
關鍵在於,如何纔能有效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如何才能把科技創新真正納入農業和農村工作之中,並使之成爲各級政府的自覺行動。
很顯然,誰來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是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因爲,按照目前農村的現狀以及勞動力素質、生產方式等情況,要想提高科技創新水平是不大現實的。毫無疑問,各級政府應該是農業科技創新的第一推動者,或者說是責任主體。只有政府的認識到位了,思想統一了,這項工作纔有可能迅速啓動起來,各方面的積極性也纔有可能調動起來。
政府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重點要抓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創造條件。即在財政投入、財政政策扶持下、農業科技人才培養、農業技術人員生活條件改善、農民的組織等方面,爲科技創新創造良好的條件、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二是改善環境。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必須具備良好的環境,這個環境誰來改善、誰來創造?政府責無旁貸,也無人可以取代。政府改善農業科技創新的環境,既有硬件方面的,也要軟件方面的,特別是軟件,政府必須爲農業科技創新提高最佳的服務、最強有力的支持。
總結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農村工作的成功經驗,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政策引路。從大的方面看,“1號文件”已經爲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證,也就是說,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目標和方向已經明確,不需要再討論,更不需要有爭論。
但是,如何把目標和要求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去,就必須有更多具體的政策和措施。譬如建立農業科技創新園、改善和提高土地質量、實行農業集約化生產、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鼓勵科技人員下鄉、推廣優質品種和優良產品等,都需要有具體的配套政策和獎勵措施。所以,如何圍繞“1號文件”,抓緊制定和出臺相關的政策措施和工作辦法,是有關方面和地方政府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說到科技創新,無疑離不開人。但是,從目前農村的實際情況來看,從事農業勞動和生產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和婦女,有一定文化素質、有一些勞動技能的年輕人,大多進城務工或從事其他方面的工作了。從事農業和糧食生產的勞動者,絕大多數都不具備農業科技創新的條件。所以,如何改善農村的勞動力結構,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讓更多有文化、有技術、有能力的人到農村工作,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是實現農業科技創新目標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日前,中央出臺有關政策,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工作,這顯然也是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舉措。關鍵是,要有政策支撐,有讓大學生到農村工作的條件和環境。這一點,必須有地方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水平,還必須改變目前過於分散的生產和種植方式,實現農業集約化經營。要通過出臺相關的政策措施,鼓勵農村的能人和有一定管理與技術水平的城市人,到農村創辦農業科技創新園、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園、進行連片面追求種植等。不然,依靠分散的種植方式,是很難把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抓出成效的。只有改變生產方式,把分散在農民手中的地集中起來,統一規劃、統一佈局、統一種植,才能全面推農業科技、先進生產模式,才能把科技創新工作落到實處。當然,爲了消除農民的顧慮,在推廣新的生產方式過程中,必須把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對暫時失去土地的農民,除建立定期補償機制外,還要返聘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工作。
當然,鼓勵民間資本投資農業,也是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內容。眼下,民間投資者普遍反映資本沒有出路,既然農業到了轉型的重要關口,有關方面是否可以順應形勢,抓緊研究出臺鼓勵民間資本投資農業的措施和辦法呢?如果民間資本投資農業的積極性能夠激發出來,按照民間投資者的發展思路和經營思維,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是能夠取得重大突破的。
總之,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必須多管齊下,全面出擊,從政府、政策、制度和環境等各個層面,爲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實現農業和糧食生產新的突破創造良好的條件。(譚浩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