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黑龍江省林甸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卻耗資18億元建果菜基地。按照林甸官方提供的數據,“基地共建成棚室6000棟,有4000棟棚室已陸續投入生產”。但據基地工人介紹,基地內實際投入生產的大棚不足200棟,只有二區的大棚投入生產的較集中,實際上“是給領導參觀用的”。(2月6日《中國青年報》)
目前,有些基層單位信奉“有粉擦在臉上”,比如耗巨資建果菜基地供領導參觀,毫無疑問,爲的就是讓領導高興,哄領導開心。
而“在臉上擦粉”,大把大把花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錢。18億元建果菜基地,如果能夠正常投入產出,也是一件好事,但是,棚室6000棟,只有不足200棟象徵性運轉,連5%都不到啊,難怪該工程被當地民衆稱爲“敗家工程”。
本來嘛,國家級貧困縣財力有限,花錢就更需要精打細算,對每一筆投資都要謹慎從事,預先搞好市場調查和可行性論證,絕不能搞不切實際的拍腦袋工程。這樣的工程,除了勞民傷財之外,留下的就是一片罵聲。
也許,在一些貧困縣看來,反正是戴着一頂貧困的“帽子”,沒有錢可以向上級伸手要,“我是窮縣我怕誰”。錢來得容易,花起來自然也就痛快。這種不計成本、不負責任的行爲,不但是瞎折騰,而且,實質上是一種精神貧困。
精神貧困,就是主觀上缺乏進取精神,缺乏發展目標,總是依賴別人“輸血”,而不積極培育“造血機能”。近年來,貧困縣亂折騰的事情層出不窮,新聞屢有報道。去年12月,“國家級貧困縣”雲南省富寧縣開“兩會”,購978隻手表,擬發給兩會代表委員作爲留念,每隻約800元,引起了網民的廣泛質疑。還有國家級貧困縣陝西橫山縣,花費約1億元修建高23層的政府辦公大樓;河南寧陵縣,斥資千萬元興建機關辦公樓建築羣;河南固始縣,行政服務中心總建築面積達3萬平方米,耗資2億元。頭頂貧困縣的“帽子”,仍然亂花錢,瞎折騰,說明這些貧困縣不僅僅在物質上是貧困的,在精神上,同樣是貧困的。
在筆者看來,由於自然資源和經濟基礎不一樣,貧困縣的存在並不奇怪,但知恥近勇,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貧困縣理應奮發圖強,努力摘掉貧困的帽子。但如今,一些貧困縣心思沒有用在摘帽上,卻花費大力氣搞“面子工程”,大手大腳花錢,明目張膽地瞎折騰,這樣的貧困縣什麼時間才能脫貧,真讓人爲之擔憂。
什麼時候那些貧困縣精神不再貧困,人們期待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