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華網北京2月9日電(記者丁宜)進入2月以來,北半球歐洲、亞洲部分國家和地區遭遇極端嚴寒天氣,截至2月9日,低溫已造成400多人死亡。近年來,酷熱、嚴寒、颶風、乾旱、洪澇等極端天氣及其導致的災害事件在全球頻繁發生。世界氣象組織預測,隨着全球氣候變化,極端天氣未來可能更爲頻繁,強度更大,影響地區更廣。應對極端天氣,業已成爲人類常態性的挑戰。
異常氣候產生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除了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和安全,它還給農業生產和糧食供給帶來極大不穩定性。極端天氣衍生的危害還不止於此,天然氣、電力等能源的供應常因此“吃緊”,供求不平衡推高國際能源價格,引發局部矛盾和衝突的可能性增大。在世界經濟發展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的當下,上述因素爲全球經濟復甦帶來更多變數。
面對天氣的“異常錯位”,如何將其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考驗着人類的勇氣與智慧。
首先,要增加抗災自救意識。人類處於極端天氣的適應期,無論是思想上、還是行動上都需要不斷提高水準。做好隨時應對極端天氣的多層面準備,要通過經驗的積累和教育等手段提高抗災意識。
第二,建立完備的預警體系。構建更加通暢的信息發佈體系和預測網絡,特別是加強極端氣象災害的預警預報和影響評估技術研究。儘管人類天氣預報能力不斷增強,但現在還沒有辦法支持長時間的大氣平均水平預測,即氣候預測。
第三,進一步完善應對重大突發性災害的法律法規體系。規範緊急狀態下的重大災難救助,制定突發性災害的救助計劃,成立救助組織,做好危機應對的勞務、物資、設備、資金的準備工作。特別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強化法律法規來指導政府和民間的救助行爲。
第四,建設應急處理系統,使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機制常態化,以提高應對災害的效率。這就對各國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把災害預警、應急管理納入日常管理和運作中。同時提高科技救災能力,爲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提供有效技術支撐。比如,瑞士爲降低雪崩帶來的危害,在阿爾卑斯山地區設立多個遠程自動觀測站,將收集到的數據傳送至達沃斯,每天兩次向公衆發佈雪崩預警報告。
第五,加強國際合作。極端氣候災害往往具有跨地域和跨國界的性質。最近的歐洲強寒潮、日本暴雪和中國低溫就被認爲是相同大氣環流異常引發的。跨區域天災面前,任何國家不可能獨善其身,需要協同防範,合力抗災。
此外,當一個地區遭遇極端天氣時,面臨挑戰的還有所在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此次歐洲嚴寒天氣,凍死者多爲無家可歸者,這對整個社會救濟體系是個警示。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當應對極端天氣成爲常態,未雨綢繆,警鐘長鳴,才能將災害引發的惡劣影響降至最低,才能在“極端”和“異常”天氣來臨時真正做到處亂不驚,有效應對。
(來源:新華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