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政通路社區書記特意打來電話,邀請社區記者進駐他們社區
社區記者還接到了不少外地讀者的電話,想找記者幫忙
自從公佈了聯繫電話後,這幾天本報7名社區記者電話接到手軟。每天都有上百市民打來電話,分享自己和社區的故事。
金牛區社區記者到洞子口北街政通路社區採訪時,居民陳明忠拿着報紙一眼就認出了記者。政通路社區書記張波還發出邀請:“雖然我們社區沒進第一批掛牌名單,但還是請你常來看看。”
進社區居民拿着報紙認記者
華西記者進社區啓動的第一天,家住金牛區政通路社區的陳明忠就打來電話推薦社區的文明勸導隊。昨日上午,金牛區社區記者來到政通路社區採訪時,還沒走進社區大門,就聽到一聲:“你就是跑金牛區的小陽。”
說話的正是陳明忠。他手上拿着前天的華西都市報,指着記者的照片說:“看到照片,一眼就把你認出來了。”陳明忠是華西都市報的忠實讀者,2007年還被評爲華西都市報的督報員。“華西都市報的記者走進社區是件好事,能夠反映基層工作,讓更多的人聽到居民的聲音。”說着話,陳明忠帶着記者在社區裏轉悠着,介紹着社區的概況。“歡迎以後常來我們這兒看看。”
盼掛牌社區書記發邀請
政通路社區書記張波知道了華西記者進社區的消息後,特意打來電
話說,“雖然我們沒進第一批掛牌名單,但很希望你能常到我們社區。”
他表示,社區工作繁瑣複雜,看似事情不大,但如果處理不好,容易引起居民不滿。“社區和記者一起,不論在宣傳政策,還是反映民情上相互配合,一定會事半功倍的。”他說。張波還希望華西社區記者的聯絡牌能夠早日掛進政通路社區。
影響廣樂山打來求助電話
華西社區記者公佈聯繫電話後,不僅成都市民來電積極,還接到了不少外地讀者的電話,想找華西都市報社區記者幫忙。
樂山市民毛庚賢打來電話,希望華西社區記者能幫他找到分別了30年的戰友陳國躍。“1979年,我們倆在犍爲當兵,我是排長,他是我的兵。1981年他轉業回了成都,我就再也沒有見過他了。”時隔三十年,毛庚賢只記得陳國躍家住在金牛區,“希望華西社區記者能幫幫忙,30年沒見了,我很想念他。”
華西都市報記者陽虹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