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僅僅是歸真堂存在使用野生動物原料的問題,A股上的片仔癀、雲南白藥、武漢健民等都曾是從野生動物身體上獲取原料。然而,人工製品和人工合成取代天然原料必將是中藥行業的趨勢,這也是中藥上市公司面臨的重要挑戰。
近日,歸真堂將再次衝擊創業板引發了市場的軒然大波,中國中藥協會和動物救助人士就歸真堂上市展開激烈辯論。有傳聞稱,動物慈善救助人士已經募集了1.2億元準備收購歸真堂股票以阻止其上市。
然而,在歸真堂是否應該上市背後,隱藏更深的問題是對於貴重中藥材的“殺雞取卵”。而A股上諸如片仔癀、雲南白藥等均存在類似情況。那麼,貴重中藥材是否只有活體動物才能提供呢?
片仔癀和歸真堂拉開界限
A股上市公司中以貴重動物藥材爲原材料的有片仔癀、同仁堂、雲南白藥、武漢健民等,這些公司部分在售藥物中含有諸如麝香、牛黃、蛇膽等取自動物活體的貴重原料。一旦歸真堂成功上市,熊膽將成爲又一味貴重中藥材。
對於歸真堂即將上市的消息,上述公司有何反映呢?對於市場反響激烈的“動物活體取用”,上述公司又有何說法呢?片仔癀證券代表陳海建介紹:“公司目前的產品中確實含有麝香,而且我們承諾一直用天然麝香,所以增加養麝基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不過,陳海建拒絕向記者談論對於歸真堂籌備上市和“活體動物取用”的看法,只告訴記者:“我們的麝香和熊膽還不一樣,熊膽必須要將插管插入熊的體內才能取到,麝香本身長在麝的體外,在肚臍眼處,發情時用於吸引雌麝的,對其取用不會造成麝的痛苦。”
據悉,截至目前,全國人工養麝存欄量只有4000頭左右,年產麝香約20公斤,人工養麝所產的天然麝香供給仍處於嚴重不足狀態,人工養麝的產業化進程仍處於起步階段。
片仔癀稱,目前,無論養殖技術還是養殖場存欄數量,都表明我國麝養殖業仍處於試驗階段,且尚無一套完整的規範化的人工養麝技術操作規範。而片仔癀年報透露的四川麝業銷售毛利率爲13.82%,也證實了上述結論。片仔癀亦表示,人工養麝是一個長期投資項目,短期內很難見效,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企業的負擔很大。
相較於一直承諾要用天然麝香而逐漸走入死衚衕的片仔癀,雲南白藥中的麝香成分早在幾年前就改用人造麝香。
昨日,雲南白藥董祕辦工作人員以“我們的配方是國家保密配方,不能對外透露”爲由拒絕了記者有關雲南白藥是採用人工麝香還是天然麝香問題的採訪。不過該工作人員也表示:“我們麝香的成分用得不多,只在痔瘡膏和一些膏體類的藥物中應用。”
此外還有武漢健民,公司參股39%的武漢健民大鵬藥業有限公司擁有國家中藥一類新藥體外培育牛黃的完全知識產權。
平安證券曾對武漢健民的體外牛黃培育做過詳細分析,認爲體外培育牛黃是國家重大技術發明、國家重點新產品,爲天然牛黃的優質替代品。但是,市場中如牛黃解毒片、牛黃降壓丸、牛黃清胃丸等以人工牛黃爲原料的低價藥品,顯然沒有動力去替換價格高昂的天然牛黃;而以同仁堂、片仔癀爲代表的高價藥品如安宮牛黃丸等,爲了保持治療效果卻不願放棄採購體外培育牛黃。體外培育牛黃正是處於這種尷尬的區間。因此,需要政策對採用體外培育牛黃爲原料的藥品進行扶持。
人工製品可替代天然產物
對於多方爭論焦點中的“活體取膽汁”,歸真堂官方網站公開信息強調,人工引流熊膽汁“實際是一種資源再生利用”:“黑熊每天分泌的膽汁如人的新陳代謝一樣,大概有1500至2000ml,如果沒有對它進行引流,將會分泌排泄;在分泌高峯期所得膽汁還不到總分泌量的1/10,對它並無任何傷害。”
不過有市場專家指出,無管引流熊膽汁爲目前唯一合法的取膽方法,這種方法雖然摒棄了之前鐵馬甲和插膽汁引管等粗暴方法,但黑熊痛苦並未因此減少,而且由於黑熊傷口不能閉合,並可能導致長期發炎,很多黑熊都成爲病熊,活熊取膽的產品由此面臨安全隱患。“這是一個殘忍且毫無必要的行業。”
“折磨一個生命慢慢死去,是人最殘忍的一面。”滿座網CEO馮曉海的觀點獲得了很多網友的共識。很多人認爲,這是對黑熊的無情殘害,歸真堂一旦在交易所上市,規模就會變得更大,會傷害到更多的黑熊。
網友“救救黑熊”憂心忡忡地表示:“一旦歸真堂上市,那麼就意味着歸真堂的規模將會變大,生產線也許還將擴張,到時候會有更多的熊被活體取膽汁。難道熊膽就沒有替代產品嗎?”
亞洲動物保護基金稱,東方傳統醫學使用脫氧熊膽酸已有3000年曆史,而熊是唯一能大量產生膽酸的哺乳動物。但研究表明,熊膽完全可以用更便宜有效的人工藥品和更容易採集的草藥來替代。這一點也得到了許多當代中醫藥師的認同。
動物中藥資源嚴重枯竭
中藥材天地網信息中心主任賈海彬表示,相比植物中藥、動物中藥的資源枯竭要嚴重得多。不過,原料稀缺,對以動物爲主要原料的中成藥生產企業來說,是否形成利好還很難判斷。在成本日益走高而養殖收益低下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動物中藥逐漸稀缺,其中不少很可能在未來被列爲限制流通品種,從而不斷推升其價值。
招商證券首席醫藥分析師認爲,從目前政策來看,稀缺性動物中藥提價空間有多大仍難以判斷。“現在許多動物中藥品種都是OTC,像阿膠、片仔癀之類的都是雙跨品種,企業能夠自主定價,但未來如果進入醫保,國家仍有對其實施最高限價的可能。”
人工製品、人工合成等代替天然產物是緩解對常用名貴重要資源依賴的重要途徑,對替代品進行研究有很大的開發空間和潛力。目前已開展較系統研究的品種主要是名貴珍稀的中藥材,如犀角、虎骨、羚羊角、麝香、穿山甲、熊膽、牛黃等。”
而在2010年版的藥典中已經確定了六大“不上”的原則,即品種增加的越多越好,但不降低要求、不破規矩,質量標準達不到要求的品種不上;含保護類動、植物的不上;含龍骨的不上;含人中白、紫河車、五靈脂的不上;含鮮活動物的不上;處方藥材基源不清楚或基礎工作薄弱的品種原則上不收載。
2010年版藥典對不再新增加瀕危野生動物藥材資源已經進行了明確,並且從標準上積極引導人工種養殖緊缺藥材的發展,如體外牛黃、人工麝香、人工虎骨等替代品用於藥材。本版文字據《金融投資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