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報訊(記者代麗麗)今天上午,又有三場招聘會在國展、農展和國際科技會展中心同時舉行。隨着就業人數的不斷增長,近年來“求職難”愈演愈烈,但是記者走訪幾場招聘會後發現,“求職難”並不意味着企業“招工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相反,“求職難”和“招工難”卻出現了同時並存的局面。
上午記者在國際科技會展中心“人才大市場”招聘會看到,會展的場面井然有序,一直到上午10時也未出現往年那種萬人擠爆會場的火爆局面。一家名頭很響的傢俱商貿公司端出的職位頗爲誘人,總經理助理、人事行政主管、營銷策劃等均是看上去層次較高、收入豐厚的工作。小陳手握一份簡歷,眼睛緊緊盯住招聘簡章上的要求,看到裏面有跟自己專業對口,且工資待遇還不錯的職位,挺興奮地坐到了招聘代表對面。“一上來是2500元,以後根據你的工作情況,可能還會有調整。”當小陳問到工資待遇時,招聘代表的話讓他有點意外。“你們的簡章上不是寫着2500元至5000元嗎?我不是應屆畢業生,我都工作3年多了,有經驗。”按照小陳的想法,底價往往是給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的,像他這種經驗豐富的跳槽者,理應按照中高線來定價。沒想到,對方並不被他的3年工作經驗所動,依舊不緊不慢地說:“剛一上來,我們也不知道你的工作能力如何,3年的工作經歷並不能說明你就一定適合我們這個崗位。還是先從2500元開始,以後做得好的話肯定會有很大的提升。”聽到這裏,小陳禮貌地道了謝,轉身離開。
“很多公司都這樣,寫工資標準的時候把價差拉得很大,高的能到五六千、七八千,上萬的都有,看着特別誘人,可是真去問,給的往往都是那個起步價。”小陳抱怨道。記者轉了一圈發現,招聘職位價碼標得差距很大,很多招聘企業都存在這種情況。
當記者向這家傢俱公司的招聘代表詢問時,她很無奈地說:“這個沒辦法,我們也不知道求職者的能力怎麼樣。如果員工表現優秀的話,不用說五六千,給一萬都可以,關鍵問題是,新員工總是眼高手低,應聘時說得天花亂墜,可是真招進來幹上了,你就會發現實際能力要比他們說的差很多,工作態度也有很大問題,工作上的事都得從頭開始教,我們怎麼可能一上來就給五六千的高薪呢?”J2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