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學期剛開學,浙江省教育廳向社會公佈了一道“新政”:今年秋季開始,全面推行義務教育中小學“陽光招生”;把公辦中小學擇校率降到5%以下,同時重拳治理擇校費,堅決落實公辦中小學擇校與收費完全脫鉤的規定。
社會熱點往往是教育改革的難點。近年浙江的教育改革圍繞“擇校費”、“課業負擔重”、“學生缺乏個性”、“教師培訓是走過場”等事關“民生”的社會熱點展開。
多元高考——
從源頭上給學生減負
長期以來,社會把學生負擔過重的源頭直指高考。有人甚至斷言,高考不改,評價制度不變,學生“減負”很難推行。爲學生“減負”,浙江決心攻堅克難進行改革。
2009年,浙江的新課改高考方案正式向社會公佈。原來的“3+X”考試模式被細分成“3+X+自選模塊”、“3+X”和“3+技術考試”三類,實行“個性化高考”。浙江省教育考試院院長葛爲民說,全國和浙江省內高校每年在浙江的高考錄取新生大約在26萬人,其中重點本科院校約3萬人,普通本科院校約10萬人,其餘則是各類高職高專院校。因此,分類考試能幫助學生準確定位。
2010年,浙江省教育廳又在浙江工業大學和杭州師範大學開展“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試點,新生錄取採用“學業水平測試成績×20%+綜合測試成績×30%+高考總分×50%”的辦法。這一招生新辦法一推出就得到社會的熱烈響應,有媒體稱“素質高考浙江破冰”。
“三位一體”在拓寬學生選擇升學途徑的同時,也有效減輕了考生的高考和學業壓力。東陽中學高三學生王帥帥說,這樣的“高考”很特別,整個面試過程就像是朋友在一起“侃大山”。今年初,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又向社會公佈,繼續深入推進這項改革,參與試點的本科院校達14所,試點範圍將由本科院校擴大到部分高職院校。
增加選修——
促進學生的特長髮展
今年秋季浙江將在全省普通高中全面施行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力爭在特色發展上做文章。新課程方案將普高生必修學分從116學分減到96學分,而選修學分則從28學分提高到48學分;普高選修課程擴展爲知識拓展、職業技能、興趣特長、社會實踐四大類。省教育廳要求普高全面實施選課制,允許學生跨班級、跨年段、跨學校選課,同時全面實施學分制和彈性學制。浙江省委教育工委書記、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劉希平說,希望通過這項改革,把更多的課程設置權交給學校,把更多的課程選擇權交給學生,把更多的課程開發權交給老師,促進學校的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浙江在30所學校開展試點。湖州練市中學開發了動漫製作、數控技術、數字媒體、汽車保養等課程;溫嶺市箬橫中學利用箬橫鎮是著名西瓜產地這一資源,開發出西瓜嫁接、無土栽培等特色技能類專業課程。
“從試點學校開設課程的情況來看,新推出的技能類選修課深受普高學生的歡迎。”浙江省教科院院長方展畫說。這些選修課“讓人動起來”,學生在動手中能體驗到成功感和滿足感。
浙江省今年還首次將高中選修課程納入高考招生改革評價體系。對高中階段具備相關選修課程學分或相關選修課程成績優良的考生,在同等條件下高校優先錄取,其中寧波大學還將選修課程學分作爲報考條件之一。
自主選擇——
保障教師的培訓“福利”
2011年7月,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浙江省點燃了全國中小學教師培訓制度改革的第一把火,一套充分體現教師自主選擇性和培訓機構開放競爭性的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制度在省內全面鋪開。培訓每5年爲一個週期,時間不少於360學時。而引起最大反響的是讓教師自主選擇培訓機構和項目。
劉希平說:“教育質量根本在於教師質量,學校辦學水平根本在於教師水平。由指定性培訓到選擇性培訓是一個重大變革,學校教學秩序管理應與此相適應,絕不能以管理難度增大爲由犧牲教師的選擇性,把選擇權交給老師,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什麼場合培訓,請教師來選擇,以此激發老師參與培訓的熱情,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這項改革打破了培訓機構的壟斷,引入競爭,從機制上保障教師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培訓資源。杭州市上城區部分一線學校和青少年活動中心破天荒地成了培訓機構。爲增強課程的吸引力,杭州崇文實驗學校還把校外的名師也拉進來。爲進一步增強培訓的自主性和選擇性,上城區還按500元的標準,以終身教育券的形式發放給一線教師,教育券可直接用於支付培訓經費。
據統計,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制度實施半年來,共有131家教師培訓機構開設了8431個培訓項目,有40.6萬名中小學教師通過網上培訓平臺自主選擇了培訓項目。
(本報記者葉輝本報通訊員王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