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農曆正月已經過了大半,很多市民開始了新一年的理財規劃。各家銀行也在理財產品市場中激烈爭奪,國有銀行理財產品瞄向“大單”客戶,而股份制銀行也利用各種優惠全面吸引新資金流入。
由於股市、金市等投資領域當前走勢尚不明朗,相對穩健的理財產品就成了衆多市民的理財首選。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由於預期收益率較高,期限爲3—6個月的理財產品在各行都較爲熱銷。但很多國有銀行近期推出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與去年年末相比都有所下降,而產品購買的起點金額則相對較高。
比如一家國有銀行近期發行了一款起點金額爲5萬元、期限爲90天的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爲4.8%。而該行去年12月發行的一款同類型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則爲5.1%。在另一家國有銀行,現售的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數量達十餘款。其中,同一類型、期限都爲35天的兩款產品,在其網站上顯示起點爲5萬元,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爲4.8%;而網點櫃面上銷售的起點金額爲10萬元,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卻爲4.5%。該網點客戶經理表示,網上那款產品僅能通過網銀購買,可能因此比較優惠。
股份制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中,則不乏期限較短而預期收益率較高者。“在我們行,高收益、週期短的產品最暢銷,但起點金額會相對高一些,很多都是貴賓客戶在辦理。”某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杜小姐說。這家銀行推出的一款期限爲35天、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爲5%的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受到很多市民關注,但其起始金額30萬元的高起點也讓不少市民“望而卻步”。
此外,有的銀行還給出了新增存款購買理財產品的優惠。在本市河西區一家股份制銀行網點,滾動屏上就顯示,2月1日後用新增資金購買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可達5.4%,比使用原有資金購買同款理財產品高出0.2個百分點。
新報記者王婷實習生林單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