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星空下,是人類。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人;人是地上的星,星是天上的人。億萬斯年,星空與人類就這麼對望着。中華詩史上第一個獨立創作的詩人屈原那前無古人的追問,讓我們肩負起這個重擔,繼續在或風雨如磐或星光燦爛的路上前行。
興於唐而盛於宋的詞,有望海潮、望書歸、望江南等許多詞牌。詞人們怎麼就是不望一望星月交輝的天空、看一看那些寂寞的星辰、念一念吳剛嫦娥呢?如果有“望星空”這麼一個詞牌,宋詞也許會有另一番氣象,王國維先生的詞話該有另一種境界了。
《望星空》(作家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第一輯《思想者的星空》,這個標題讓人浮想聯翩。我首先想到的是人,是羅丹的那尊矗立在塞納河畔的沉思的巨人。“思想者的星空”這個博大的意象給我的最初感受是:作品應該立意高遠、氣勢恢宏,以厚重的思想和飽滿的激情,給人以無盡的聯想和深刻的啓迪。那麼,星空下的思想者要呈現給我們什麼樣的篇章呢?這些作品曾在《人民日報》、《詩刊》等報刊上發表過。夜深人靜時,細讀《十月的天空》、《太空行走》、《又見嫦娥》等,真讓人熱血沸騰。激情噴涌的詩行強化着復興偉業的輝煌光芒,讓我們彷彿置身於快速前行的隊伍,一種勇往直前、蓬勃向上、無往不勝的精神氣概強化着旗幟招展、鼓號齊鳴的聲勢,我們被這種無所不在的精神氣概鼓舞着,誰能不爭當先鋒、不辱使命?
誰不曾仰望藍色的蒼穹/誰不曾神往璀璨的星空/誰不曾望月抒懷/讚歎宇宙的神奇/誰不曾眺望東方/等待那燃燒的火輪/從地平線升起/升自雄渾的歷史深處/升自人類思想的頭頂…… ——《十月的天空》
牧南身爲航天人,在有限的業餘時間裏他不懈地讀着寫着。我恍然有悟,詩人是站在偉大時代的前列,從我們最爲壯麗的航天事業出發,在謳歌、在呼喚,在爲這個高歌猛進的時代吹號、擂鼓。
站起身來,讓我們大聲朗誦這些沉鬱雄渾、大氣磅礴的詩行吧!這是一個需要號角、需要黃鐘大呂的時代,更需要行進在大路上的鼓。讀過這些詩篇之後,我們不禁會想起屈原、李白,想起惠特曼、聶魯達……人們喜愛的詩作,往往都是在時代的某個節點某些重要事件上契合了大家的心聲,形成了強烈的共鳴。讀着這一輯中的詩作,我們聽到的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
第二輯《越過歐羅巴柱廊》,是作者前些年考察歐洲的收穫,時隔經年纔拿出來陸續發表。這組詩視野開闊、氣勢博大、思辨深遠。作者在東西方文化的密林裏遊走、沉思、追尋、反省。透過這些詩章,我們彷彿看到了作者穿越歷史煙雲的目光,聽到了作者在喧囂浮躁的環境下執着地追問意義的內心風暴。
時移世易,我們好像已倦於面對宏大敘事,甚至很少樂意將自己的內心向外在世界敞開。詩人卻將他的詩思交融的美好篇什呈現在我們面前,等待閱讀,等待我們的目光和聲音。有些詩是需要大聲朗誦的,有些詩卻需要我們細品。
他希望通過目光和聲音,在我們之間達成一種默契,並在這默契中掘出一條渠道,讓心靈的顫抖、思想的波瀾洶涌澎湃或者細流涓涓。
第三輯《江南夢裏望江南》,乍一看,都會以爲這是一組作者懷土思鄉之作。不錯,這些詩作確實讓我們聞到了濃郁的水土氣息,而這氣息裏又決不僅僅是江南故鄉的水和土的呼吸;這些詩作也確實讓我們呼吸到似乎只有江南纔有的那種溫潤安恬、那種悠長綿厚、那種婉轉亮澤,但詩中吐納含蘊的卻是我們的文化,是對我們的文化的摯愛、反思與追問,是對它的衝突與更新的期待。
詩人何爲?這,在這樣一個時代仍然是一個嚴峻的課題。合上詩集,不禁要問,牧南爲什麼能在這樣一個消費主義盛行的境遇裏,堅守着一份詩的清純與美好?在向外發問的同時,我們仍然充滿期待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即使不能與詩神同行,我們還有什麼需要詩來喚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