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事件回顧
近日,河南平頂山市一名高中生髮的一篇微博引來衆人關注。微博的內容是學生曬出的“合同書”,籤合同的雙方爲班主任和學生,合同約定內容包括學生不準頂撞老師、不在教室說閒話、不談戀愛等,若違反會被警告、記過、開除等。
-觀點PK
【支持聲】
現在的老師挺不易,不僅要保證學生的成績,還要變着法地規範學生的紀律、培養學生的習慣,有些人認爲,“籤合同”這種略帶“強制”意味的方式如果真能有效,或許也是件好事。
□這不是合同吧?這就是類似承諾、誠信考試的承諾書,小題大做了,別忘了校規校紀就是這麼規定的。
□把規章制度改爲契約,培養學生的契約精神及守信意識,未嘗不可一試。
【反對聲】
學生遭遇“籤合同”,立刻上網發微博,說明遇事後學生也有自己的想法,將本應該通過老師引導、溝通來完成的教育問題,變成了一紙合同,或許有些不妥。
□合同是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籤訂的,學校要求學生要這樣那樣,那老師是不是也該對學生一視同仁、耐心引導、傾囊相授呢?
□學生一點自由都沒有了嗎?高中本身是情竇初開的階段,誰都不鼓勵戀愛,但怎麼能扼殺人之本性?
-看法
強扭的瓜不甜
正如有些網友對此事的評論一樣,合同書上寫的內容,估計大部分都是校規校紀裏所規定的,但是,恐怕有些學生根本沒拿這幾條規範紀律當回事。於是,老師換個方式,讓這些規範紀律白紙黑字擺在學生眼前,簽上雙方的名字,變成“一對一”的規範,這下學生終於意識到,這些事原來跟自己有關,但是,最終的結局並不是大家努力遵守紀律,而是在網上曬出了“合同”。
歸根結底,不是規定有沒有失誤,該不該遵守,其實這事說淺了是規定的形式問題,說深了是學生的意識問題,如果學校能用更好的方式引導學生,讓他們形成遵紀的觀念,那哪還需要這種“合同”?如果學生認爲“規範、紀律”是強加在他們身上的負擔,那強制規範,恐怕也只能得到“強扭的瓜不甜”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