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從邊陲哨所到內陸鄉村,從城市廣場到田間地頭,從廠礦企業到醫院學校,每年寒冬臘月,總有那麼一羣可敬可愛的人,主動來到羣衆中間,爲羣衆歌,爲羣衆舞,爲羣衆唱,目的只有一個:給基層羣衆送去歡樂。他們就是連續16年參加“文化下鄉”活動的廣大文藝工作者。
今年,他們一如既往地把心中的大愛奉獻給基層的百姓。
嚴寒中的暖流
2012年元旦。黑龍江省,黑瞎子島。氣溫零下攝氏32度。
來自中國文聯所屬11個文藝家協會的藝術家正在這裏的邊防哨所慰問演出。藝術家們的頭髮、眉毛,甚至睫毛上都結了一層霜,手和臉凍得通紅,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們演出的熱情。牛羣、劉蘭芳……這些文藝界的翹楚在冰天雪地裏,跟邊防官兵們同歌同舞同歡笑,他們的濃濃情誼,匯成了黨中央關懷基層羣衆的股股暖流,流淌進了每個人的心房。
而在甘肅,中央民族樂團率領包括衆多國家一級演員在內的優秀藝術家迎着凜冽的西北風,穿過茫茫戈壁灘,先後在嘉峪關、白銀、蘭州等地爲工廠職工、老區羣衆、當地大學生以及農民工送上了一場場飽含激情、熱情與真情的精彩演出。
笑聲雖短暫,溫暖卻永恆。嚴寒中,觀看了中國文聯慰問演出的黑瞎子島邊防部隊政委曲道成說:“不管說什麼都表達不盡我們的感激之情。這是黑瞎子島2008年迴歸後戰士們看到的首次慰問演出,是對我們最大的鼓舞和支持。這對戰士們的激勵作用將是長久的,甚至是終生的。”
讓羣衆享受高雅藝術
一年又一年的“文化下鄉”活動,國家京劇院、中國國家話劇院、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中國歌舞劇院、中央芭蕾舞團、中央歌劇院、中央民族樂團等國家級文藝院團始終擔任“挑大樑”的角色。這些文藝院團“國家隊”的下基層演出,帶給基層羣衆歡樂的同時,也承擔着向他們普及高雅藝術的責任。
“高雅藝術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越是高雅的藝術越該讓基層羣衆分享。”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團長關峽說出了藝術家們的心裏話。
在重慶市南岸區迎龍鎮,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的演出感染了每一個人。小孩子們拍着小手,老人們樂得攏不住嘴。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永興鎮美東村的王春賢老人,在觀看了中央芭蕾舞團表演的《紅色娘子軍》後,激動得淚水直在眼眶裏打轉。這位“紅色娘子軍”故鄉的老人是他們村第一個觀看過芭蕾舞《紅色娘子軍》的人。
在北京市順義區楊鎮一中,來自天山腳下的800多名新疆的孩子,觀看了中央歌劇院的表演後,不再覺得歌劇神祕,一些學生甚至燃起了對歌劇的濃厚興趣,現場跟歌劇院的老師“學藝”。
高雅藝術的種子就這樣在基層羣衆中播撒開來。正如中央民族樂團黨委書記、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孫毅所言,“文化下鄉”活動,讓文藝院團和藝術家找到了更廣闊的舞臺,結交了更多的知音,也把藝術的種子埋在了人民羣衆這片肥沃的土地。
“心跟老百姓貼得更緊了”
在山西省長治縣,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演完計劃的12場後,孩子們仍然興致勃勃,還想繼續看。孩子們期盼的眼神,讓藝術家們深受感動,立刻加演了3場。從1月10日到13日,短短4天時間裏,藝術家們跟1萬多名少年兒童親密接觸,給他們送去了歡樂。
雖然每天天不亮就開始忙碌裝臺、演出、拆臺,接着趕往下一個地點,再裝臺、演出、拆臺。“但看到孩子們的笑臉,大家心裏都美滋滋的。對於我們而言,沒有什麼比孩子們開心的笑聲更暖人心了。”兒藝青年演員楊成說出了下鄉演出人員的共同感受。
在重慶涪陵三峽庫區,中國文聯的藝術家冒雨演了將近3個小時。儘管單薄的演出服讓藝術家們寒戰不斷,但大家卻表示,爲基層羣衆演出,彷彿心裏有團火,總是感到暖暖的。
連續多年參加“送歡樂下基層”活動的女演員鄭衛莉對下基層演出頗有感慨:雖然每年最冷的時候都要去偏遠地區慰問演出,可每當看到臺下觀衆發自內心的笑容,就會感到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康健民說:“生活是藝術的沃土,人民永遠是藝術的母親。下基層慰問演出,在給基層羣衆帶去笑聲和暖意的同時,也給藝術家們提供了無限的創作素材和創作靈感。”
“我們帶給當地羣衆的不僅是節目、是歡樂,更希望下基層演出拉近老百姓跟藝術家間的距離,增進藝術家跟人民羣衆之間的感情。”中央芭蕾舞團副團長王全興說,“通過爲基層羣衆演出,我們的藝術家真切感受到了基層羣衆的可愛質樸,大家的心跟老百姓貼得更緊了。”
(本報記者韓業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