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家住開發區孩子入園難倒“80後”父母
姜女士和丈夫是“80後”,當初結婚時雙方老人選擇在高新給小兩口購置新房。“因爲這邊環境好,離吉大南校不遠,有文化氛圍,又不會遭遇到市中心的堵車。”婚後,姜女士兩口子一直很滿意他們的居住環境。直到去年兒子出生,夫妻倆聽人說,想要孩子進附近的公辦幼兒園得提前兩年開始“找人”排隊。“除了這個園,我家小區裏還有兩個私人的幼兒園,但規模小,老師也不太正規。”
姜女士不認可小區裏私人開辦的幼兒園,考慮到送孩子進公辦園的難度可能較大,有一段時間,她和丈夫每天下班後就在高新區開車轉悠,考察附近的托幼機構。這一考察不要緊,夫妻倆發現,除了上述三家幼兒園,她家附近就沒有其他幼兒園了。再一打聽,鄰居家的孩子也是送到距離小區開車半小時左右的公辦園上學。
“現在住開發區哪哪都好,就是小孩上學入園有點難。”姜女士抱怨說。
出臺學前三年計劃破解“入園難”、“入園貴”
相信和姜女士有一樣煩惱的年輕父母不再少數。“入園難”、“入園貴”也一直是老百姓熱議的話題。爲此,2011年初,我市研究編制“長春市學前教育3年行動計劃”,準備利用3年時間實施9項工程,實現長春市學前教育優質資源總量進一步擴大,構建中心城區和縣鎮10分鐘入園圈。
具體目標是,從2011年開始,利用3年時間,在全市中心城區新建、改建、擴建公辦幼兒園50所,使公辦幼兒園比例增加到50%,幼兒入公辦園比例達到70%;每個鄉(鎮)至少建成一所標準化公辦中心幼兒園。
2011年,我市城區完成17所公辦幼兒園的新建、改擴建任務,並同步完善了室外操場、廚房、大型教玩具、功能室等配套設施,新增普惠性幼教學位5000個。
2012年,我市計劃再新建18所公辦幼兒園,新建、改擴建20所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初步解決公辦幼兒園資源不足的問題。事實上,上述內容已經被寫入今年全市的民生行動計劃當中。
看看“民生賬本”中的教育惠民工程還有啥
1.城區、開發區新建18所公辦幼兒園,新建、改擴建20所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新增普惠性幼教學位5000個;出臺並嚴格執行幼兒園等級劃分、准入及公辦幼兒園收費標準;對各類幼兒園進行動態監管,對不達標幼兒園限期整改,逾期未達標堅決取締;培訓200名骨幹園長、1100名幼師和100名育嬰師。
2.城鄉接合部新建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對40所中小學校操場和消防設施進行標準化改造;啓動數字化校園建設工程,建設數字化管理應用平臺和數據中心,爲城區60所學校配備常規教育技術裝備。
3.全市5000個公辦優質空餘學位全部實行電腦派位,所有中小學起始年級實行電腦均衡分班;免費培訓500名農村中小學教師;出臺中小學一線骨幹教師、優秀教師獎勵政策。
4.投入200萬元新建50個社區數字化學習服務站;爲40所學校配備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器材;開辦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班和專題講座,培訓1000名老師、2000名家長、1萬名學生。
5.按照財政分級補貼的原則,多渠道、多形式解決校車安全問題,確保中小學生安全接送。
6.培訓中職學校骨幹教師和“雙師型”教師300名;投入200萬元,爲職業院校學生在實習期間統一辦理意外傷害保險和實習責任保險。
主要責任部門:市教育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文化局、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市衛生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市糧食局。
(肖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