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高校自主招生考試本週末上演“三國殺”。以北大爲首的“北約”和以清華爲首的“華約”今日同時舉行筆試,而“卓越”聯盟筆試將在12日舉行。
“北約”、“華約”聯盟考期“大撞車”
始於2003年的高校自主招生試點已走入第十個年頭。這一試點結束了此前高校只能在每年同一時間招考的歷史。應屆高中畢業生通過考覈後,可提前確定意向高校的錄取名額,並在參加高考後享受最高60分的降分優惠。
目前參與試點的高校擴至80餘所,涵蓋了絕大多數“985”工程名校,並逐漸形成“北約”、“華約”、“卓越”聯盟等3個自主招生聯盟。而參與三大聯盟的高校佔據了擁有自主招生資格高校總數的三分之一。
這一聯合招生模式今年得以延續,其中“北約”陣容收縮,復旦大學和南開大學兩所高校“單飛”。其它三個聯盟的成員沒有變化。
頗令考生意外的是,今年“北約”與“華約”未延續去年錯峯考試的安排,而選擇了同日開考,同時取得兩大考試聯盟筆試資格的考生必須提前二者擇其一。
“北約”今日上午舉行語文、數學考試,下午舉行英語和物理、化學/歷史、政治考試。“華約”筆試共有四科,今日上午進行閱讀與寫作的測試,下午進行數學、自然科學或人文與社會的測試。其中,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測試可選擇參加其一。
記者今日上午來到“北約”考點之一的北京中關村中學。雖然天氣嚴寒,但校門外仍聚集了數十位陪考家長,其中很多更是自北京周邊的河北廊坊、保定、唐山等地趕來。
對於“北約”、“華約”聯考上演“大撞車”,考生家長頗有微詞,認爲這些大學似乎在“結盟”搞對抗、搶生源,很多考生不得不在“二選一”中失去機會,這與當初自主招生政策設計的理念相去甚遠。
對此,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負責人表示,兩大聯盟之所以不錯開考試時間,一是不希望考生連續趕考,增加壓力;其次,往年有考生同時被兩大聯盟學校錄取,最終也只能選擇其一,造成招生資源的浪費,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提前讓考生做出部分選擇。
名校大打“寒門牌”提高農村考生積極性
近年來,由於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競爭不公平以及經濟因素,農村子弟越來越難進入高校尤其是名校,“寒門難出貴子”現象不斷加劇。
在此背景下,部分名校不約而同的出臺向貧困地區及貧困考生傾斜的自主招生政策,大打“寒門牌”。教育部亦強調今年高校的自主招生試點應向農村地區中學或考生適當傾斜。
北京大學今年率先實行“學院自主招生”新試點。該校光華管理學院將在北大自主招生的基礎上增加學院單獨自主選拔。並承諾加大對農村地區的傾斜,通過學院自主選拔的考生中,農村戶籍考生要達到30%。
清華大學今年的自主招生新增“自強計劃”,規定592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縣級及以下中學,均可推薦1名學生參加選拔。入選學生參加高考後,最高可獲60分降分錄取優惠。
中國人民大學則首次爲農村考生推出“圓夢計劃”,主要招收在縣及縣以下地區學校就讀、學習成績優秀或具有某方面培養潛能的應屆農村生源高中畢業生。
這些新政策在出臺伊始曾一度引發激烈爭議,尤其是人民大學的“三代以內無大學生”的原則要求,更是被指炒作。
然而,從今天的筆試現場,卻也不難發現,這一系列新舉措已初見成效。考場外,記者見到多名來自河北縣級中學以及農村籍考生的家長,他們紛紛表示,“正是看到這些大學的自主招生傾斜政策,纔敢於一試。”
記者從家長口中得知,相比城市重點中學的考生,這些來自縣級中學,尤其是農村籍的學生無疑處於競爭劣勢。他們所在的中學一般無推薦名額,對自主招生的重視程度也十分有限,考生大多隻能通過自薦的形式應考。
家長盼自主招生過程更加公開透明
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因觸動了“一考定終身”的制度,曾一度被譽爲“中國高招制度的破冰之舉”。但近年的聯考儼然成爲考生和家長眼裏的“小高考”,也牽扯了大量時間精力。
對此,考生家長則多不以爲然。他們認爲,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無疑爲孩子增加了進入名校就讀的機會,且相比高考,自主招生考試內容更靈活全面,對考生而言也是難得的鍛鍊良機。
而對於外界擔憂的自主招生會增加考生壓力,家長們則認爲,參加這一考試多爲學生自己的選擇,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心理負擔。“即使這次不能成功,還有6月的高考。”
同時,由於目前高校自主招生的操作程序不公開、不透明,外界對於權力尋租及少數內部人徇私舞弊的擔憂從未止息。
爲保證考試的公信力,今年“北約”聯盟的筆試試題由內部判卷改爲委託專門機構進行。而“華約”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也委託給專業的考試機構組織。
有專家質疑,此改變將會使自主招生考試的答案靈活性降低,與“自主”相違背,越來越向高考靠攏。
而考生家長則認爲,無論形式作何改變,確保考試公平公正的關鍵還在於考試過程的公開。
自主招生仍“掐尖”被指功利化
試行多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在近期則屢次成爲輿論關注的焦點。先是部分名校招生新政引發爭議,隨後更是傳出“教育部醞釀取消自主招生聯考”。直到去年11月份,教育部方對此事迴應稱並未叫停。
但是,對於自主招生的名額,教育部卻作出了明確限制:重申自主選拔錄取人數不得超過本校年度招生計劃的5%,首次爲高校自主選拔候選人數設置了“原則控制在自主招生錄取計劃數的120%,最高不超過200%”的上限。
自主招生是中國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擴大高校自主權的重要措施,其初衷本是拓寬多元化選才渠道,“不拘一格降人才”。
但從各名校制定的招生政策來看,“成績優秀”仍是無法繞開的先決條件。被確認有推薦資格的學校,也多爲各地的中學名校。因而,“圈地”、“掐尖”之說甚囂塵上。
不少專家指出,如果高校自主招生不放棄“掐尖選才”的短期功利性,不僅會加大學生的備考負擔,還會進一步加劇了高考的“緊張空氣”以及應試教育的負面效應。
考生家長則認爲,這一問題是由現行的高校招生機制造成,如果單純以考分爲評價標準的招考機制不改,現狀便難以根本改變。“作爲家長,我們自然希望孩子能多一些休息時間,但現實情況不允許,參加各種輔導班也是爲了不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
來自京外省份的考生對此感受頗多。受制於高企的分數線,相比北京考生,他們要獲得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入場券,無疑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這種情況下,參加自主招生獲取降分錄取機會,儼然成爲一條難得的“捷徑”。
教育部近日明示,年內將發佈高考改革方案。如何解決當前高招制度的弊端,脫離單純以考分評價學生的桎梏,各方正拭目以待。(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