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美國《華爾街日報》昨日報道說,就在中國政府加大力度打擊仿冒僞造產品的同時,中國消費者已表現出對地道產品的胃口日增,九成以上中青年女性說,如果拿個冒牌包出門會感到很尷尬。
報道採訪了中國的一位消費者劉文忠(音)。他在位於北京人氣最旺的商業區的一家NorthFace運動裝備商店購買了一雙雪地靴和抓絨帽衫。這花掉了他約1500元錢,而這個價格大約是街上仿製品價格的五倍。
劉文忠說,購買真貨和假貨的區別就在於購買之後的感覺。今年36歲的劉文忠經營着一家光纖技術銷售企業,每月有15000元的穩定收入。他說,穿着貨真價實的名牌,感覺很驕傲。
文章分析說,儘管名牌產品的山寨版仍然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買得到,但從劉文忠的話中能夠看出,曾經熱衷於從不法渠道購買商品的中國消費者的購物心態正在發生改變。
該文還援引中國市場研究集團去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稱,年齡在28到35歲的中國女性中,有95%的人認爲拿着假的名牌手袋讓人感到難堪。
人們對假名牌的需求也下降了,根據諮詢公司麥肯錫的調查,2010年,只有15%的消費者願意買仿冒的服裝或是皮具,這一比例低於2008年的31%。
編譯/記者林晨音尹曉琳
分析
態度轉變體現消費理性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今天上午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消費者的這種轉變體現出他們變得越來越理性。
“以前是虛榮心作祟,非要買假名牌,但實際上有損自己的形象。現在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鑑別產品的能力也上升了,爲了面子,買正品的人也越來越多,品牌意識也上升了。”他說。此外,夏學鑾表示,另一方面,隨着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也越來越尊重產品的知識產權。
刺激外企加大在華投資
這種變化爲外國公司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助力。耐克、哥倫比亞、化妝品品牌資生堂以及North Face的母公司威富集團等零售品牌紛紛在中國較爲偏僻的城市開店。
許多零售商通過開展店內特惠等活動吸引購物者進店消費,一些品牌還採取了諸如特殊包裝之類的措施來使正品和假貨區別開來。
多家服裝公司表示,消費者態度的轉變是其加大在華投資的一個原因。耐克上個月說,該公司計劃在上海建一個園區,以擴大業務並在2015年前使銷售額增至40億美元。
中國一直在努力加大打假力度。2010年,中國發起了一場規模宏大的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爲的行動,主要打擊對象是東南沿海省份的軟件、汽車部件、手機和食品。
20年前,哥倫比亞開始在中國生產服裝。隨着消費者對假貨態度的轉變,加之屢次的打假活動,中國如今是該公司最大的市場之一。
2004年,該公司開始在華銷售產品,如今其產品在中國的600多家商場和專賣店都有售。
(來源:中國經濟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