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閱讀提示
5歲小朋友要學習連加進位加法,家庭作業要抄寫英語句子……小學教學內容進入幼兒園,已成沉甸甸的現實。
教育部此前出臺《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的通知》,規定“嚴禁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教育內容”,並在《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點》中予以強調。
目前,各地教育廳正轉發此通知,並研究新規,遏制幼兒園“小學化”。江蘇日前出臺《江蘇省學前教育條例》,禁止幼兒園教授語數外課程。將於3月1日起實施的這一新政,引起了園方、家長的哪些反應?如何取得實際效果?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小學化”源自升學壓力
2月初,南京仙林區,愛兒坊亞東幼兒園開園,陸續有家長帶小朋友來報到註冊。
園長徐文勤介紹,幼兒園的教學主要是在遊戲和活動中培養生活習慣、行爲規範,小班每節課15分鐘,中班和大班每節課25—30分鐘左右,以逐漸與小學教學時間接軌;幼兒園也會根據教學大綱和省編教材安排教學,但都將融合在畫畫和角色遊戲中。
“給小朋友教課不是我們的初衷”,在徐園長看來,幼兒園階段填鴨式的教學辦法並不可取,“因爲孩子還很小,幼兒園教育應該更多關注孩子本身的發展。”
江蘇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馬斌說,學前教育重在培養孩子快樂的心情、健康的身體、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習慣,爲發展綜合素質打下基礎,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在任務、內容、形式等方面是有較大差異的。
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尹堅勤認爲,幼兒園出現“小學化”傾向有以下原因:小學入學需考覈,對於幼小銜接有負面引導作用;一些家長對於早教的認識有偏頗,給了幼兒園教育“小學化”滋長的土壤和空間;部分民辦幼兒園和社會早教機構對商業利益的考量也是促使幼兒教育異化的主要緣由之一。
江蘇省特級教師、南京市基礎教育專家、鼓樓幼兒園園長崔利玲認爲,公辦園也未必在去“小學化”上具有先天優勢:公立幼兒園包括全額撥款幼兒園和差額撥款幼兒園,後者與民辦園都需要自籌部分經費,爲吸引家長,這些幼兒園要形成辦學特色,就此催生出“小學化”傾向。
“只要升學壓力存在,各年齡段的教育就會有競爭,幼兒園‘小學化’的傾向難以徹底避免。”崔利玲說。
早學未必能“領飛”
對於幼兒園“小學化”,尹堅勤認爲,“江蘇省政府以政府令的形式下達《江蘇省學前教育條例》,必將有效地推進解決”。而《條例》在家長中則引起了不同的反應。
在愛兒坊亞東幼兒園門口,說起《條例》,一位前來註冊的小朋友仰起頭說,“好,我就喜歡畫畫”。陪同的母親說,“我們家條件還行,比較注意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不想逼孩子一定要有多好的成績。即使去不成好學校,只要身體好、心態好,也就放心了。”
“平時聊天,家長們說得最多的話題之一就是孩子。成績怎麼樣、唐詩會不會背、英語學得好不好。”在這樣的壓力下,十幾年前,南京市民陳女士送當時讀幼兒園的女兒上了英語班,可孩子進入小、中學後,陳女士發現,先學英語的優勢並沒有顯現出來,“可能孩子把以前學過的東西再重新學一遍,新鮮感就沒有了;幼兒園與小學的授課方式不同,也可能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陳女士說,“現在看來,當時讓孩子學英語不太合適。”
在一所重點小學做班主任的薛老師,對於陳女士的想法十分贊同:“學生在小學前學過一些基礎課程,對老師來說,有時候並不會讓教學很輕鬆。比如,在幼兒園學到了不規範的英語口語、不正確的學習方法,孩子便容易有先入爲主的印象,小學教學就要多一道糾正的工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