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新網西安2月15日電(葉勇、朱偉)記者從第二炮兵某修配廠獲悉:該廠去年選送的28名技術骨幹經部隊駐地某民營職業技術學院培訓後,已成爲部隊裝備維修的中堅力量。據瞭解,今年該廠放棄全國有名的一汽大衆等5家培訓機構,繼續選擇該院培養即將外送培訓的35名技術骨幹,官兵反響普遍較好。
該廠作爲一支裝備技術保障分隊,近年來,隨着武器裝備不斷更新,保障難度相應加大,人才需求矛盾也日益突出。儘管該廠年年都要選送官兵到全國各地知名企業、科研院所等機構進行培訓,卻始終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人才短缺的現狀,尤其是一些特殊崗位技術人才依然匱乏。
據廠長劉旺升介紹,雖然名企名校培訓機構的名氣大、裝備先進、技術超前,但這些機構培養的人才與裝備保障部隊所需的“實用型”人才還不相匹配,加之衆多軍地學員趨之若鶩的因素致使教學力量相對薄弱,師資不成正比的矛盾始終不可避免,導致許多核心技術學成了“夾生飯”。
在研究解決這個矛盾問題時,該廠從人才培養科學發展的長遠規劃考慮,一致認爲:必須摒棄以往盲目擇名校、攀名企、貪大求全的培養模式,堅持走培養實用型人才的路子。在培訓機構的選擇上,黨委一班人達成共識:只要能學到有利於提升部隊綜合保障能力的真本領和核心技術,這樣的機構,廠裏就應該選擇。
依據這一思路,黨委一班人經過四處走訪深入調研,發現部隊駐地幾所民營職業技術院校專業結構設置更加貼近部隊裝備保障實際,個別專業在全國都能“掛上號”,於是當即與其中一家學院聯繫,提出“借爐鍊鋼”的想法,希望該院採取“重點科目隨機教、難點課程重點教、特殊崗位一對一”的教學方式,爲部隊培養裝備維修技術人才。
部隊不重名份登門求教,地方學院高度重視,想方設法滿足該廠提出的人才培養要求。去年初,首批12名本應送“名校大廠”的戰士“舍遠求近”,來到駐地某職業技術學院“試水”。幾個月後,在該廠舉行的專業技術比武“擂臺賽”上,這批培訓的戰士在汽車電工、鉗工、電焊等10個工種操作比武中初露鋒芒,個別技術骨幹還練就了一手“絕活”,打破了以往遇到難題無人應聲的尷尬局面。
隨後派出的16名戰士,也不負衆望,經過近一年的“雕琢”,如今大都成爲獨當一面的“金剛鑽”。(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