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據鳳凰衛視報道,河村隆志20日上午在會見到訪的南京市政府代表團時,公開懷疑南京大屠殺事件的真實性。他稱自己的父親是日軍老兵,在南京待到戰爭結束,並受到當地人尊敬,如果真有南京事件,南京人不會對日軍那麼客氣。南京市委常委兼政法委員會書記劉志偉沒有提出抗議,只是說南京人民是熱愛和平的,學習歷史是爲了維護和平而不是爲了延續仇恨。
客觀地看南京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劉志偉當時的言論,他知道河村隆志的言論不當。只要是一個有血性的中國人,都會拂袖而去。遺憾的是作爲政府帶隊官員,他沒有采取強烈的抗議,而是相當紳士、相當友善地發言,讓會談在“友好”的氣氛中繼續下去,相互贈送禮物。劉志偉爲什麼不敢提出抗議?草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有幾種猜想。
首先是“友好城市的光環”。南京與名古屋市是在1978年結爲友好城市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友好城市”不能毀在他劉志偉“衝冠一怒爲歷史”之中。
其次是地方政府官員的公私利益。在招商引資的大背景下,某些地方政府所在地城市,想方設法與國外的城市攀親結盟,它南京與名古屋可是幾十年的老親戚,爲南京歷屆政府官員政績所帶來的公私利益,不言而喻。對於某些官員來說,歷史都是過去了的事情,一切向前看,歷史必須服從於現實的需要,國家、民族利益服從於地方官員個人需要,這纔是大道理。
最後是上級沒有交待,自己沒有準備。南京市府代表團出國之前,可能一直沉浸在友好城市的“友好”氣氛之中,參觀考察,觀光旅遊,招商引資等功課,肯定做得非常之足。唯獨沒有想到友好城市的掌門人,會突然發難,而且哪壺不開提哪壺。人算不如天算,某些官員偏偏又習慣了只唯上。領導沒有原則性的指導意見,他劉志偉又豈敢越雷池一步!
所以說,劉志偉事件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是一種值得研究和警惕的“劉志偉現象”。在網絡輿論對劉志偉幾乎一邊倒的討伐聲中,我對他充滿着同情。假如他當時意氣風發,言辭激烈地抗議,國內輿論或許會一片叫好。但是,跟有錢有勢的“好朋友”翻臉,南京這個曾經遭受日本劫難的城市,難免又一次遭受來自同一國度友好城市的遺棄。這個罪名,又豈是他劉志偉所能揹負的?
如果沒有一個法制健全的社會環境,沒有一個依法行政的執政氛圍,沒有一個在民主與監督中運行的權力機制,在權力高度集中的某些地方政府中,利益與政績往往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某些官員習慣了有奶就是娘,在國家與民族的大是大非面前,哪裏還有什麼氣節和骨氣!(作者:劉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