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清晨,城市還沒醒來,湖南長沙雷鋒紀念館靜悄悄的。觀衆還沒有到館,但職工們與往日一樣,早早就來到紀念館。廣場上、展廳裏、辦公樓內……盡是他們忙碌的身影,有的掃地,有的拖地板,有的擦玻璃,有一位老人正在和大家一起搬運垃圾……
從湖南長沙市區到位於望城縣的雷鋒紀念館,需要轉乘兩趟車,花上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從1963年至今的近50年的時間裏,如今已80歲高齡的雷孟宣幾乎每天都要完成這樣的輾轉。他就是雷鋒兒時的夥伴、雷鋒紀念館的老館長。回憶起自己從年輕時與紀念館走過的歲月,八旬老人的眼睛頓時顯得神采奕奕。
“紀念館就是我的孩子”
“50年前,從開始籌劃爲雷鋒辦展到今天,每當踏進紀念館的大門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般。”雷館長說,紀念館裏的每件文物背後都有個故事,它們見證了雷鋒紀念館的風雨歷程,也見證了雷鋒精神傳播的那些歲月。
雷鋒紀念館老館長雷孟宣已經80歲,頭白如雪卻依然思路清晰、反應敏捷。1963年,雷鋒犧牲後,在雷鋒母校荷葉壩完小當教師的30歲的雷孟宣,在學校偏屋的一個小房間,親手佈置了雷鋒生平事蹟展覽室。從此開始50年,他便與雷鋒結下不解之緣。從早到晚,留聲機般不歇氣地講……沒想到,這一做就是一輩子。
揹着自制展板全國宣傳雷鋒
在擔任雷鋒紀念館副館長、館長期間,雷孟宣輾轉全國各地,沿着雷鋒足跡徵集資料,他領着館裏的宣講員,揹着自制展板在全國各地宣傳雷鋒事蹟。爲了徵集雷鋒生前用過的物品,雷孟宣足跡踏遍全國。雷鋒紀念館裏陳列的很多珍貴文物都凝聚了他辛勤的汗水。
196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雷孟宣打探到一個信息:雷鋒姑媽家有一牀雷鋒曾用過的棉絮。雷館長跑到雷鋒姑媽家,雷鋒的姑媽想留着這牀棉絮以解思念之苦,“說實在的,雷鋒姑媽是很捨不得它的,睹物思人,她太愛雷鋒了。我理解她的心情!”想到紀念館文物資料缺乏的情況,雷館長多次上門做工作,“在族譜上,我跟雷鋒是本家,我跟雷鋒的姑媽講,雷
鋒是你的親人,也是我的親人,現在最重要的是要讓雷鋒精神傳播得更廣。”雷鋒姑媽終於被雷館長說服,將雷鋒生前用過的棉絮捐給了紀念館。
宣傳雷鋒精神是自己的義務
“剛建館時我們只有3個人,可觀衆太多根本就忙不過來,加上全國各地的邀請,紀念館講解員每天都說到嗓子啞了,但是我們不覺得累。”
當問及老館長爲什麼這麼多年都堅持宣講雷鋒精神時,老館長說,宣傳雷鋒精神是自己的義務。原來,雷孟宣兒時就是雷鋒的夥伴,雷鋒兒時的一言一行他現在都記得,“幫老人挑水,給務農的農民送飯,幫助孩子補功課……”雷孟宣說要說雷鋒做過的好事,數都數不完。
爲了把雷鋒紀念館建設好,他前後20多次來到北京、撫順、鞍鋼等地,實地蒐集雷鋒的相關資料。在北京的軍事博物館,老館長曾經連續幾天伏在展板前,一筆一畫地抄錄了約20萬字的雷鋒日記手稿。因爲經費短缺,他還曾獨自拖着板車爬了近40公里山路,從鄰縣運回一批布展材料。
老館長用自己的一生宣傳着雷鋒精神,“從嘴巴到腦子到腳板從沒離開過雷鋒”,就這樣,在老館長的堅持下,雷鋒紀念館成爲全國雷鋒精神傳播的陣地,不斷地吸引着人們投入到學習雷鋒的隊伍中,將雷鋒精神的種子播撒在祖國大地。(陳坦)
時間:2012年2月15日
地點:湖南省長沙市雷鋒紀念館
講述人:雷孟宣
採訪人:北京晚報記者陳坦
80後記者
雷鋒
-陳坦
坐落在雷鋒家鄉長沙望城的雷鋒紀念館,已經走過了幾十載的風風雨雨,同時,這裏也是每個望城人心中最尊崇的聖地,它默默地見證瞭望城人對雷鋒的追慕與堅守。
雷孟宣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任湖南雷鋒紀念館館長,一直到1995年退休。
在記者眼裏,老人體形瘦削,白髮稀疏,戴一頂高皮帽,雙手總抱着一個碩大的瓷茶杯,說話時,濃重的湖南口音隨着升騰的熱氣,四處飄散。在他看來,宣傳雷鋒是他這一輩子最光榮的事業。如今,80高齡的他不顧身患高血壓,奔波在全國各地宣講雷鋒。幾次因激動與勞累,血壓升高,與死神擦肩而過。醫生勸他靜養,他說,學雷鋒講雷鋒是我的使命,離開它,我的生命也就沒有了價值。
(來源:北京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