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新網2月28日電將歷史悠久的建築物經鑑定程序後認定爲文化資產,是各國政府保護古蹟採取的措施。據“中央社”報道,巴西卻因認定程序繁複耗時,許多歷史建築在等待期間可能就變成廢墟。
巴西第一大城市聖保羅已有458年曆史,走在街上,經常不經意地撞見具歷史保存價值的建築被認定爲文化資產。另一些私有古蹟或歷史建築雖已進入審查程序,卻因遲遲未被登錄爲文化資產,原本應該受到更好的維護與保存,結果卻更加沒落。
據聖保羅市歷史資產保存管理委員會(Conpresp)指出,目前該市有約1237棟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但鮮爲人知,其中有些已經被指定爲古蹟超過20年的時間,但尚未列爲文化資產。
一方面,這些歷史建築物的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並沒有獲得政府相關部門的經費補助對古蹟進行管理維護,而且因爲建築物被指定爲古蹟而不能隨便裝修和利用。
另一方面,文化資產認定程序繁複耗時的緣故,使得一件件原本可以受到保護的歷史瑰寶,卻在民衆眼前沒落甚至消失。
例如戈亞斯(Goias)家族留下來的百年古厝“貝維迪”(Belvedere),單單土地就價值400萬元巴幣。但對業主而言,完全不具商業價值,因爲建築物已被指定爲古蹟,不能變賣或拆建。在無政府機關補助的情況下,業主若想保存古蹟,就得自掏腰包進行修復,但至少需要300萬元巴幣。
還有聖保羅市中心著名的私有古厝“小城堡”(Castelinho),雖被指定爲古蹟,但閒置10多年形同廢墟,因爲修復經費至少要500萬元巴幣,足以在聖保羅購買一棟高級公寓。
建築史學家勒菲佛(Jose Lefevre)指出,將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物指定爲古蹟只是保存文化資產的第一步,文化局等主管機關必須儘快通過審議,讓其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接受政府補助,才能夠對文化資產進行調查研究、發掘、維護、修復、再利用、傳習、記錄等工作。
位於聖保羅市北區的“小山丘農莊博物館”(Sitio Morrinhos),是一處由建於18世紀初的主屋和數棟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建成的附屬建築形成的建築羣,雖然1948年就被認定爲國家一級古蹟,也是被閒置數10年後,才獲得文化資產應有的保存待遇。
該處農莊原爲巴魯爾(Baruel)家族所有,1902年拍賣由聖本篤修道院代表聖保羅州教育學會購得,作爲學員休閒度假場所。1952年捐贈給聖保羅市政府後閒置至1984年,才展開房屋結構鞏固工程。2000年起對整體建築羣進行修復至2009年才完工,闢爲考古博物館,對外開放參觀。
(來源:中國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