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天津北方網訊:雷鋒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行動,或許在過去的四五十年中,我們把做好事統稱爲雷鋒精神,而現在我們也在傳承着這種“毫不爲己、專門爲人”的思想。撫順市雷鋒精神研究所所長翟雲斌告訴記者,其實不同時代對雷鋒精神的理解是有着不同角度的。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雷鋒精神帶有一定的政治化色彩,它詮釋的主要是團結大衆,讓大家擰成一股繩,因而注重的是“忠誠”。新千年到來以後,雷鋒精神主要體現在文化層面。
雷鋒犧牲50年,談起與雷鋒有關的人與事,大家總是有着說不完的話題,不管是花甲老人,還是七八歲的孩子,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雷鋒。從今天起,本報推出“徵集身邊的雷鋒迷”系列活動,講述您的“雷鋒情結”。
也許您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但您卻在一點一滴中體現着自己的雷鋒精神。或者您是一個雷鋒事蹟研究者,能夠講述雷鋒那不爲人知的一面。或者您幾十年如一日,竭盡自己所能去收藏任何與雷鋒有關的藏品。又或者您從一張照片到幾張,從幾十張到上百張,用自己收集的照片詮釋着另一個別樣的雷鋒。也可能您只是一個十字繡愛好者,但您卻用自己的作品展示着自己心目中的雷鋒,請您聯繫我們。
微雕“米藝”傳承精神
在一粒粒小小的米上,郭鳳江寫下了一句句49年前的流行語。“我們小時候,雷鋒就是偶像,這種偶像精神覺得永遠不會過時。”郭鳳江把釘子精神投入到微雕的創作學習中,希望通過微雕傳承雷鋒精神。
郭鳳江說,他從小就喜歡書法,練習了很多年,最初看到有人能在米粒上書寫的時候,真的覺得很驚奇,於是自己就摸索着慢慢學習,有着300度近視的他,不戴眼鏡、不用放大鏡、顯微鏡,不用任何特殊工具,只是左手拿着食用的大米,右手一筆一畫地書寫着,從一粒米上一兩個字到40多個字,他用了整整5年的時間。
郭鳳江今年42歲,他的童年剛好是宣傳雷鋒精神最紅火的時期,他說,練習“米藝”也是靠着雷鋒所說的擠勁和鑽勁堅持下來的。郭鳳江說,從自己能在一粒米上寫四五十字之後,他就開始在米上練習書寫雷鋒的語錄,10年的微雕生涯,他的這項“米藝”最多能寫68個字,且有了傳人。
爲了將自己的“米藝”發揚光大,他一直希望參加中央電視臺的“鄉村大世界”欄目,“我想參加‘鄉村牛人’這個單元,但是要求必須得提供視頻,我自己嘗試過錄像,但根本看不清楚。”新報記者李柏彥佟芳實習生郭宇攝影實習生郭宇
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鑽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於擠和善於鑽。
——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