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日前談及文物鑑定亂象時表示,故宮有規定:院內專家不得以故宮博物院的公務身份在社會上從事非公務文物鑑定,以及與文物拍賣、文物市場等有關的藏品鑑定活動。
真的還是假的?於多數普通收藏者來說,文物專家給出的結論纔是標準,因爲專家代表着經驗和閱物無數,與權威這兩個字緊緊聯繫在一起。
然而,南宋“壺王”事件之後,相繼曝光的金縷玉衣與漢代玉凳等把更多的“專家”從幕後拽到文物市場的前臺,收藏者對專家的信任大打折扣:因爲每一個引起爭議的文物事件發生後,總能找到一堆真的鑑定名家;有些專家之所以敢指鹿爲馬,或許他本人就是灰色利益鏈上的一環。
一定程度上,故宮新規可以對專家們起到約束和規範作用,值得肯定。可是,在文物鑑定和拍賣市場上,故宮名家畢竟較少,“非故宮”專家卻不計其數,而某些專家頭頂公職幹私活,隔着玻璃就給出鑑定意見,在文物市場上引發了系列問題,但卻鮮見有誰或哪個部門站出來對其問責。
解決文物市場上的問題,除了寄希望於專家們恪守職業操守外,亟須早日出臺適用於民間文物鑑定的法律法規,對鑑定程序、法律責任予以嚴格規範。唯有如此,收藏市場才能健康發展。 □王曉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