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新網3月9日電面對社會上一些有關“國家在航天事業上大量投入,而非在校車上投入”的質疑,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包爲民今日表示,這兩件事是不矛盾的。航天事業的發展也將反過來服務於社會建設。
包爲民今日在接受中新網專訪時談到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在談及中國建立自己的空間站時,包爲民說,這是航天人,也是中國人多年的一個宿願,因爲利用空間環境可以進行很多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一些研究,意義非常重大。這些技術對中國科技的發展,都會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不過,建立空間站還有一些難關需要攻克。包爲民指出,首先要解決進入的問題,即空間站這麼龐然大物怎麼把它運到空間。另外就是交會對接技術,還有加註技術。“應該說還是有一系列的技術需要我們去研究,但是我們現在國家已經都安排了,我們正在一步一步的按計劃往前推進。”
在去年神八跟天宮一號交會對接的時候,正好發生了校車翻車的事故,因此社會上有些非議,認爲國家花這麼大的錢力、人力、物力投入在航天事業發展上,卻沒有投入到校車上。對此,包爲民表示,這兩件事應該是不矛盾的,“因爲我們國家發展到這麼大,有很多事情都要做,校車也很重要,當然航天事業也很重要,航天事業和我們其他的行業發展一樣,也需要國家的投入和支持。”
包爲民稱,航天事業的發展,也將反過來服務於社會建設。比方說汶川地震,或者還有很多其他的這些就是自然災害,這種應急的圖象的一些探測。航天的對地觀測技術可以爲減災。風雲衛星可以提供準確的氣象預報的數據資源。通訊衛星可以在遇到重大的自然災害的時候提供通訊保障等等。包括導航定位衛星可以提供導航服務。
包爲民說,“像這些東西也是惠及到每一個社會一員,所以說也是爲國民經濟和全國人民做一些服務,航天發展一定會讓大家感受到航天對每個人的生活帶來的便易。”
(來源:中國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