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年30出頭的易女士“揣”着一個籃球大小的肝血管瘤四處求醫,但是沒有醫生願意給她開刀:都說這麼大的血管瘤沒辦法切除。近日,她慕名來到中日友好醫院,藝高人膽大的肝膽外科主任楊志英決定收下她。楊主任在她的肝臟上小心翼翼地“精雕細刻”了4個多小時,終於剝離開這顆八斤重的血管瘤。記者今天從中日友好醫院瞭解到,目前易女士已經康復出院。
易女士是武漢人。半年前,她覺得吃飯後脹肚,肚子也變得有點大。一開始她覺得可能是喝啤酒喝出了“將軍肚”,後來再觸摸右上腹就可以摸到巨大的包塊。易女士到醫院就診後,醫生髮現她的右肝已經被巨大血管瘤撐成了一個“籃球”,只有左肝小部分還比較正常,但是左肝裏面也密佈着衆多的微小血管瘤。膨脹的右肝擠壓着膈肌、胃、腸、右腎等器官,有的器官被擠得嚴重“錯位變形”。更危險的是,由於血管瘤十分巨大,導致瘤內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出現凝血功能異常,一旦遭遇外力撞擊血管瘤就可能破裂出血,相當於在身上帶了顆“不定時炸彈”。
由於這顆血管瘤體積特別大,且位置特殊,手術難度極大,稍有不慎就會引起大出血。易女士輾轉多家醫院,但都沒有人敢給她“拆彈”。她抱着最後一線希望來到中日友好醫院,肝膽外科主任楊志英評估後,認爲有手術切除血管瘤的條件,他毅然決定爲易女士作“最後一搏”。手術中楊主任發現,由於血管瘤太大單獨開腹已經看不清腫瘤的全貌,楊主任又果斷爲患者開胸,實行胸腹聯合手術。經過4個多小時的“雕刻”,終於成功剝離了這個體積達35×25×20釐米、重約8斤的血管瘤。“一般成年人的肝臟重量爲1.5公斤,這個血管瘤的分量接近正常肝臟重量的3倍。”手術中,患者的出血只有1000毫升,術後恢復良好。
據瞭解,目前多數醫療機構面對巨大的肝血管瘤患者,通常會建議換肝。但肝移植不僅手術費用高昂,術後患者還要終身服用抗排異藥,負擔太重。楊志英說,肝血管瘤是一種較爲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主要是胚胎髮育中血管發育異常所致,文獻報道人羣發病率約0.5%至7%。血管瘤生長緩慢,大多數患者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預後良好。近年來,隨着人們體檢意識的提高及影像診斷技術的進步,無症狀的小血管瘤發現率明顯升高。血管瘤治療的重點在於解除症狀及預防性控制巨大瘤體破裂出血可能,同時還要考慮到不同治療方案帶來的相應的併發症。肝血管瘤的治療方法中,剝除術在手術安全性、出血量以及術後恢復時間上均明顯優於切除術,介入栓塞治療需謹慎選用。
本報記者賈曉宏J1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