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全國人大代表林道藩利用會議間隙到北京西絨線菜市場進行調研。他用10元錢買東西,可買3個蘋果或者5根黃瓜或者5張地鐵票。他認爲,10元錢能買到什麼東西,不但真實記錄了當前的物價水平,通過橫向比較,還能夠發現政府在公共交通等民生領域的投入。(據3月11日《武漢晚報》報道)
10元錢究竟能買到什麼,估計並非所有的代表委員能夠回答。就像一個遠離鍋竈,不當家理事的人,是很難感受到物價快速上升帶來的逼仄效應。只有那些成天爲柴米油鹽算計的普通百姓,纔會對物價的“風吹草動”異常敏感。
這些年來,不少代表委員的提案、建議脫離實際,甚至鬧出不少笑話,原因在於沒有經過認真的實地調研,沒有掌握到翔實的第一手資料,數據不真實不準確,就難免鬧笑話。試想,若代表或委員本身是基於事實說話,其提案建議不但公正客觀,更主要的是有強烈的感情成分。
一個代表、委員,只有切實走近基層,多接地氣,纔會提出貼近民衆需求的好建議。比如之前,針對治堵,浙江省政協委員周建橋曾建議,應該規定只有企業或年納稅5萬元以上的個人纔有購車資格。此建議違背了情理,也忽視了公衆的切身利益,自然難以獲得認同。假若作爲普通民衆感同身受,自然也就無此建議。之所以很多代表委員的建議和提案被人詬病,根本原因還在於其脫離實際太遠,給人一種“事不關己”的距離感。
前央企“掌門人”、全國政協委員李榮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物價怎麼樣?你去買個菜就知道了”,“我去買菜的時候感覺到,老百姓還是比較困難的。就說現在的年輕人,如果一個月拿5000元,租房子就得租掉一半,可他們還要結婚、生活啊。”這不是矯情,而是基於調查之後的真實感受,故而能引發共鳴。自然,有此爲依據,在政策制定上也就更具有針對性。
既爲代表,自然要深入到所代表的羣體中,感同身受方能擲地有聲、有情、有內涵。調研10元錢的購買力,難能可貴就在接地氣。以管窺豹,這樣的舉動恰是代表、委員應有的基本姿態,既契合了自身的職能定位,又符合了民衆的要求。由是看來,10元購買力調研,牽動的不只是公衆對於物價敏感的神經,還應有代表委員“替民說話”的責任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