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覺得做一個好法官,應該走近當事人,瞭解他們的生活狀態,讀懂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處理好糾紛。”包津燕是基層法庭的一名女法官,在她辦理的案件中,家訪成了一道必經程序。工作十幾年來,她的足跡遍佈大港油田的每一個村落,百姓炕頭、莊稼地裏都曾留下她的身影,她用女性特有的柔情爲當事人暖心。日前,記者走近了這位全國模範法官。
“我來收養你們的女兒”
在包津燕審理的一起離婚案件中,男女雙方都強調自己的困難,誰也不同意撫養剛剛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如果一判了之,案子是結了,可孩子將來的生活仍得不到保障。爲了找到事情的突破口,包津燕先後到雙方的鄰居和親屬家中走訪得知,作爲被告的女方沒有工作,患有傳染性疾病,靠孃家兄弟姊妹資助過活,的確無法撫養孩子;而作爲原告的男方雖然長期在外工作,但有相對穩定的收入,孩子也一直跟着爺爺奶奶生活。隨後,包津燕又來到了孩子的爺爺奶奶家。剛進門,她就看到了一幕溫馨的場景,奶奶正在將洗好的衣服擰乾,孩子則一一往繩子上晾,這一老一小一邊幹活一邊哼着歌,一旁的爺爺還跟着打拍子。懂事的孩子見有客人來了,趕忙將包津燕讓進屋裏,還給她倒上水。
這次家訪後,包津燕心裏有了譜,她將原、被告叫到法院,對他們說,我已經見過了你們的女兒,我真是不明白,這麼懂事可愛的孩子,你們怎麼忍心不要。既然你們都不願意養她,這樣吧,只要你們同意,我來收養你們的女兒吧!包津燕的一番話,讓夫妻倆羞愧不已。隨即,包津燕語重心長地說:“你們有這麼優秀的女兒,知道會有多少人羨慕你們嗎?怎麼就不知道珍惜。既然她一直跟着爺爺奶奶,二老也離不開她,不如還維持現狀吧,孩子的母親可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些生活費。”原、被告雙方欣然接收了包津燕給出的方案,孩子的生活得到了妥善安排。
走訪村民突破賠償案瓶頸
去年,包津燕審理了一起精神病患者殺害鄰家孩子的賠償案件,被告周某將原告夫婦年僅9歲的獨子殺害,經鑑定,周某患有嚴重精神分裂症,不負刑事責任,原告起訴要求被告賠償50萬元。該案事實清楚,判決也很容易。可問題是被告家一貧如洗,根本無法負擔起這筆賠償,而賠償款若不落實,將無法撫慰原告夫婦的傷痛,那樣的話兩家人有可能還會釀成其他悲劇。
爲了幫兩家人調和矛盾,包津燕一次次地到村裏走訪。在與村民聊天時,她無意中捕捉到了一個信息,周某的弟弟曾經表達過賠償的意願,這讓包津燕看到了希望。第一次和周某的弟弟接觸,他說自己不是賠償義務人,堅決不同意賠錢。包津燕沒有就此放棄,她和周某的弟弟聊起了家常,慢慢地,對方敞開了心扉,告訴包津燕周某在家排行老大,他們從小失去了父親,大哥爲幾個弟妹吃了很多苦,談到此,周某的弟弟動情地流下了淚水。最終,他自願替哥哥償還了這筆良心債。被害人家屬撤回了起訴。一場即將激化的矛盾就此平息。
“生病了,媽媽就能想起我了”
包津燕所在的濱海新區法院大港審判區濱海法庭地處濱海新區最南端,是大港審判區唯一的基層法庭,轄區涵蓋南港工業區和兩街一鎮,管轄面積和人口均接近原大港區的一半。由於案件量大,工作人員有限,庭裏的每位法官都承擔着很大的工作壓力。很多人勸她,本職工作已經這麼忙了,何必再給自己添事呢?不去家訪照樣能審案子。包津燕堅決不同意那樣做。她告訴記者,基層法庭受理的民事案件大多是老百姓之間家長裏短的事兒,如果只讓當事人坐在法庭上陳述事實、理由,也可以依法作出判決,但案子結了,能不能把矛盾化解就不得而知了。而走出法庭,走到老百姓身邊,才能更深切地體會他們的處境,瞭解矛盾背後的故事,在案結的同時做到事了、人和。
因爲工作繁忙,包津燕根本無暇照顧家人,特別是對兒子,她一直心存愧疚。“我每天一出門就把兒子忘了,腦子裏全是當事人和案件。從小到大,他的學校家長會我沒參加過幾次,他的生日我也總是忘記,兒子不止一次對我說:‘媽媽,我想生病,生病了你就能想起我了。’”提起兒子,包津燕不住地抹着眼淚,“我知道自己有點對不起孩子,但我的付出換來了無數家庭、鄰里的和諧,我不後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