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前不久,全球規模最大的非營利性醫學研究所在官網上公佈了首屆國際青年科學家獎名單,28位科學家從全世界18個國家和地區的760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榮獲獎勵。在這份獲獎名單中,南開大學青年教師胡俊傑是年齡最小的獲獎者,這顆生物醫藥領域的“未來之星”將從南開冉冉升起。
立足基礎研究劍指重大疾病
半個多世紀以來,生物細胞內質網形態的多樣性如何產生一直是個謎。胡俊傑就是一個解謎人。胡俊傑和他的學生們主要從事內質網等細胞器的生物膜結構與功能的研究。這一在外行人看來十分枯燥的研究領域卻被胡俊傑形容得有聲有色:“細胞內部有很多由生物膜包裹的區域,分別具有不同的功能,就像人體內的各種器官,因此被稱爲細胞器。內質網就是細胞器的一種,負責蛋白質合成、脂類合成和鈣離子存儲等重要功能。”
胡俊傑的實驗室位於南開大學新生物站,裏面擺滿了各種試劑、試管、燒杯、離心機、培養箱和文獻書籍。今年春節,這個實驗室如往常一樣沒有放假。“生物實驗要保持一定的連續性,培養的細胞要隨時觀察傳代,所以有些實驗不能中斷,春節也不例外。”胡俊傑淡淡地說着,絲毫聽不出錯過假期的遺憾。
“雖然從事的是基礎研究,但我們的成果會爲治療相關重大疾病積累許多重要的分子基礎。”胡俊傑以遺傳性痙攣性截癱爲例介紹說,“控制下肢的神經細胞很長,有些被稱爲軸突的神經細胞突出部分可以長達一米多,如果內質網的融合出現問題,軸突遠端缺少營養成分,細胞會不斷退化,人的下肢就會出現痙攣無力直至截癱。我們就是在細胞層面研究某些基因突變導致相應疾病的原因,並通過細胞和生化實驗,驗證參與融合過程的蛋白質如何發揮作用。”如今,他的研究十分順利,很快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論文。
潛心科研教學紮實前行
“搞學術不能功利,如果耐不住寂寞,滿腦子只想着發論文和科研經費,一定無法取得最終的成功。”剛過而立之年的胡俊傑已經有了一份學者的沉穩,在科研的道路上他一步一個腳印,走得踏實、走得紮實。
2008年9月,胡俊傑開始在南開大學組建自己的實驗室,那一年他29歲。每學期胡俊傑要爲本科生講授近20課時的課程。“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從來都不容易,不斷失敗中積累的經驗教訓,使我們離成功越來越近。”他這樣鼓勵自己,也鼓勵學生。
“膜蛋白因爲具有親水和親脂的雙親性,必須藉助肥皂一樣具有雙親性的去垢劑,才能溶於水,但同時要防止其脫離生物膜環境後喪失活性,因此膜蛋白的操作步驟複雜而困難,既需要出色的實驗設計,也需要相當的耐心。胡老師設計的實驗新穎有效,對我們幫助很大。”只比胡俊傑小10歲的張渺對恩師心悅誠服。“胡老師聰明、親切、思路清晰、富有魄力。實驗碰到難題,他便會和我們一起坐下來,分析實驗過程,啓發我們找到解決辦法。工作之餘,他還帶我們一起活動,還教會了我們滑雪。”
2011年底,胡俊傑爲學生張渺指導的畢業論文《嵌膜GTP酶Atlastin—1的生化特性分析》獲得天津市普通高校優秀畢業論文。
近年來,他還承擔了科技部“97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把生物膜形態發生和動態變化的分子機制等課題作爲研究內容。
一顆生命科學領域的未來之星,在南開冉冉升起。本報記者趙暉通訊員張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