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一份權威的調查研究結果讓不少市民心慌慌。
研究顯示,我國成年人羣中慢性腎臟病的患病率爲10.8%,據此估計我國現有成年慢性腎臟病患者1.2億人。也就是說,每10個人中,就有1人可能患慢性腎病。
在醫學上,慢性腎病早期無任何症狀,很難被發現,又被視爲“隱形殺手”。研究顯示,成人慢性腎臟病的知曉率僅爲12.5%。
本期名醫大講堂,本報請來了寧波市泌尿腎病醫院(鄞州二院)腎內科主任包蓓豔,爲大家講解生活中哪些小症狀可能引發慢性腎病。
現代人飲食營養豐富,高血壓病人比比皆是,但年紀過輕有了高血壓,就得注意了。
包主任說,高血壓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高血壓多見於中老年病人,40歲以下年輕人較少。一旦40歲以下的市民被查出高血壓,很有可能是繼發性高血壓——慢性腎病等疾病的一種臨牀表現。
她給記者舉了個例子,醫院前陣子收治了一名尿毒症患者,纔讀大二。檢查發現,他患有腎性高血壓。
病人說,高考前他曾查出血壓偏高,沒其他明顯不適,以爲只是備考太疲勞,並沒引起重視。
說到這,包主任嘆了口氣,“如果當時他能引起注意,調整生活方式,馬上治療,病情不至於惡化到今天的地步。”
與高血壓一樣,糖尿病患者也要對慢性腎病有所防範。據統計,糖尿病發展爲腎病的比例在30%至50%之間,這兩年,醫院收治因糖尿病引起腎損傷的病例越來越多。包主任說,在美國,糖尿病腎病佔尿毒症比例的45%,這個數字,很可能會是20年後中國的狀況。
血尿和蛋白尿患者須隨訪半年
慢性腎病雖然隱蔽,卻逃不過尿常規的“法眼”。可惜的是,市民對尿常規中的血尿和蛋白尿等指標常常視而不見,未按時隨訪,任疾病發展。
“感冒時病人去做尿常規,顯示有血尿,感冒好了以後,卻把血尿這事給忘了,”包主任說。正確的做法是,半年內連續做兩到三次尿常規,等確定血尿指標轉陰了,才能排除慢性腎病的可能性。
包主任分析,慢性腎病患者感冒時,病情會以急性腎炎的方式表現出來,感冒治好後,血尿指標也會暫時轉陰,但這並不代表病情就隨之好轉,必須再做尿常規檢查。
這樣的病例很多,包主任一位病人,幾年前體檢時就發現了血尿,體檢報告建議他再去做尿常規,他沒上心;另一位尿毒症患者,10年前得過急性腎炎,輸液後病情好轉,之後沒有再做過血尿和蛋白尿隨訪,醫生懷疑他10年前他就患上了慢性腎病。
市民切勿亂用藥物
慢性腎病早期需要市民細心觀察發現,但腎病的致病因素中,濫用藥物“首當其衝”。
1999年,歐洲的一座減肥診所發現了一批腎功能衰竭的病人,醫生調查後發現,原因來自香港一個藥方,它其中一味中藥裏含有的馬兜鈴酸成了罪魁禍首。
“很多藥丸中都有馬兜鈴酸成分,小劑量按規定服用不會有問題,一旦長期服用,就會有腎毒性。”包主任說,中草藥在養生保健方面,有很好療效,但是藥三分毒,病人不能把它當做保健品使用。
在西藥中,一些止痛劑對腎臟也有損傷。包主任曾遇到過一位病人,因爲肌酐高,乏力來醫院就診,結果一查是腎病。詢問病史,病人回憶說三四天前感冒引起牙痛,吃了一顆止痛藥。
“我們做腎穿刺發現,他的病就是這顆止痛藥誘發。”包主任說。由此可見,任何藥物都有其副作用的一面,市民應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切不可胡亂用藥和濫用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