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河南省詩歌協會會長馬新朝就網友惡搞杜甫畫像發表聲明,稱杜甫精神是民族的精神之光,決不允許詆譭杜甫形象。馬新朝稱惡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沒有民族低線,不能沒有精神之光。(3月25日大河網)
記得在小時候,上語文課感覺特別無聊的時候,我們都喜歡在課本插圖上“大做文章”。比如在某位古人的頭像上,給其眼睛畫上一副眼鏡戴戴,或給其下巴下添上一些鬍鬚等等。如此,感覺甚有意思。看着自己的“傑作”,也多少對課本上的畫像添加了幾分喜歡。
而通過自己的一番“精心”添加和描畫後,遠在古代的人似乎不再陌生,他和我們變得親近了很多,甚至好像有了生命,可以和我們“對話”了。因此,有了這些被“修改”的古人“陪伴”,枯燥的語文課也稍稍生動了些。
相信很多人在讀書期間,其實都曾有過給課本人物“描畫”的行爲。這些舉動,都是因孩子的“好玩”而已。它和課本上的人物並無什麼關係,更談不上什麼“詆譭”。在孩子們的腦海裏,也根本沒有“詆譭”這一概念。
至於成年人的惡搞,則只能說明其是“童心未泯”,想找回一下兒時的感覺罷了。在課本上對古人形象進行“塗鴉”者,依然是以孩子們居多。這種“塗鴉”,無非是在他們的童年生活裏,平添一點樂趣。
如果在課本上對人物畫像進行描畫都算是“詆譭”,恐怕孩子們唯有在課堂上“正襟危坐”才行。“詆譭”這樣的說法,太過沉重,也讓孩子們和我們承受不起。杜甫若無愧於偉大兩字,無論我們怎麼去“塗改”其形象,也塗改不了其偉大的形象和地位。
所以,因網友的惡搞就將其視爲“洪水猛獸”,將其視爲“大逆不道”,未免過於危言聳聽和誇大其詞。有人說:惡搞是人民冷嘲熱諷的解構姿態,惡搞是人民喜聞樂見的文藝批評,惡搞是人民平凡有趣的精神追求。而人們爲什麼要“惡搞”?就是由於這個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道貌岸然。
有了他們的存在,你就必須凡事都要擺出一本正經的模樣,凡事都要古板地去遵守。他們容不得你越雷池半步。哪怕你的這種行爲是善意的,哪怕你僅是孩子式的描描畫畫,他們也要站出來進行阻止,並且給出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讓你的“童心”在他們的呵斥下就此“泯滅”(作者:夏餘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