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91.設備簡陋
第五研究院的新來者通常是二十多歲的未婚男性,在蘇聯大學進修過工程學。在接到任命的那一刻起,他們的生活便開始變得保密起來。年輕的工程師坐着汽車來到第五研究院,沒人告訴他們未來的職位和職責到底是什麼,他們嚴禁與朋友或家人談論自己生活或工作的地方,只能用郵箱代號代表自己的地址。1958年,甚至連第五研究院這個名字都屬於機密。
令人難以置信,中國最開始時居然拒絕對購買自蘇聯的R-2型導彈進行仿製,甚至不肯對它進行嚴肅的研究。在一種過於自信甚至自我欺騙的氛圍中,許多中國科學家和官員相信,他們可以不借助任何蘇聯幫助建造自己的導彈。但不久之後,真相便顯現出來,一些老科學家指出,在1959年之前發射人造衛星的目標根本不可能實現。儘管R-2型火箭的飛行距離太短,甚至無法攻擊日本的美軍基地,它的負載也太小,但R-2型火箭卻可以爲科學家們提供啓動自有導彈項目的技術上的準備。
1959年年初,當時負責戰略武器項目的聶榮臻元帥宣佈,第五研究院將仿造中國購自蘇聯的R-2型導彈。這一項目的代號爲“1059”,這也是仿製中的導彈的名字。1959年1月,蘇聯人來到中國,幫助中國科學家生產導彈。儘管中國人宣稱可以不借助蘇聯幫助自行建造導彈,但他們很快便發現,即使是仿製一枚現有的導彈也相當困難,僅僅是製造R-2型火箭的引擎便要有14個工廠的參與,涉及1400道工序。錢學森迅速意識到,在導彈製造的每一個相關領域,中國的條件都極爲欠缺。第五研究院甚至難以獲得最基本的原料:橡膠、不鏽鋼管和鋁板。他們試圖通過進口一些材料並自行製造另外一些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此外,他們也試過用類似材料取代最稀缺的品種。在中國仿製的蘇聯火箭中,使用替代材料的比例最終高達40%。
錢學森立刻便遇到了另外一個問題:工具短缺。爲了製造導彈,科學家們需要大型鑽孔壓力機、車牀、焊接設備和拼裝機器。因爲沒有能夠完成這些工作的機器設備,第一代國產火箭的箭體焊接工作是由工人們手工完成的。第五研究院也繼續讓受過訓練的技師和焊接工人來完成火箭拼裝焊接工作。爲了改善此種狀況,蘇聯啓動了一個焊接培訓項目,幫助中國人掌握複雜的惰性氣體弧焊接法以及其他一些必需的技術。當新的俄式辦公大樓動工建造之時,導彈項目的最初參與者們只能湊合着辦公。行政辦公室暫時設在一所醫院和軍校的舊址中,而火箭組裝車間則由一座舊的飛機修理廠改造而成。一些科學家在連一扇窗戶都沒有的飛機庫裏夜以繼日,挑燈夜戰。到了夏天,年輕人都光着膀子或最多隻穿一件背心,在機械手動計算機上狂敲。當時的住房條件相當簡陋,一些科學家實際上住在辦公室裏,或是睡在臨時的帳篷或軍營中。年輕的工程師過着斯巴達式的生活,在食堂裏吃大鍋飯,自己洗衣服晾衣服。
這種情況貫穿20世紀50年代中國發展第一枚液態推進探空火箭的整個過程。1960年,上海設計研究院的工程師們製造完成了一枚兩級非控制型火箭,它由裝有液態推進劑的主體和一個使用固態推進劑的推進部分構成。這枚實驗性質的火箭模型後來發展爲T-7探空火箭。1960年年初,火箭模型被運往上海郊區的老港鎮,在那裏首次發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