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報訊昨天在杭州的天子嶺垃圾填埋場,一個很有意義的垃圾處理試驗進入了試運行,這個項目有個很學術化的名字:“廚餘垃圾分選減量暨生化處理項目”。說得通俗點:就是市民投入綠色垃圾箱的廚餘垃圾們,通過人工加機械的物理分揀和厭氧發酵,最後變成了可以發電的沼氣和可以改善土質的沼渣,不僅變廢爲寶還減少了垃圾的體積。
20噸的廚餘垃圾可以乾點什麼?目前理想的答案是:發出的電量供500戶家庭使用。
三道關卡,讓其他垃圾走開
這套試驗的第一步,是篩選。
在現場可以看到,通過清潔直運車運送來的廚餘垃圾被倒入一個大漏斗,勻速落入一條傳輸帶上。有兩個全副武裝的工人,拿着“五爪釘耙”挑出碎玻璃、石塊,沒兩分鐘,記者就看到工人挑出了3個玻璃瓶。
剩餘的垃圾繼續旅行進入“磁選機”,原理很簡單,利用了磁鐵把暗藏的鐵質垃圾全部吸出來,這一部分“落馬”最多的是易拉罐。
最後垃圾們要經過一個大滾筒,這個滾筒可以把塑料袋、紙張分離出來,通過三道程序後,廚餘垃圾就進入發電的正式流程了(見圖)。
廚餘垃圾們會流入一個近3米高的扁圓形的銀色金屬桶中製漿,與“產甲烷菌”一起攪拌均勻,然後進行厭氧發酵,產生富含甲烷的沼氣,再送進發電廠推動內燃機發電。發酵剩下的沼渣經過乾燥,就變成了改良土壤的腐殖質。
這樣的一套新流程,會帶來什麼好處?項目負責人張海華喜歡用數據說話:現在20噸廚餘垃圾在理論上可以產電3200度,這是500戶人家1天的用電量。而目前3000多噸進入天子嶺填埋場的垃圾,每天的發電量是9萬度。“另一個作用是‘減肥’,廚餘垃圾經過處理後,體積減量率達到65%。減量率就意味着垃圾場的使用年限可以延長。”
最大攔路石:垃圾分類不到位
這麼雙贏的實驗,困難在哪裏?張海華很肯定地回答道:前期的垃圾分類。
“在臺灣等地這套設備已經很成熟地投入使用了,而且不需要分揀。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前期的垃圾分揀太費時費力,而且一些非廚餘垃圾可能進入流程,會直接影響發電效率。”
發電效率受到影響,實驗數據不理想,也許這套很有效的設備就會停留在試驗階段,無法投入使用。那麼一個好的試驗結果會帶來什麼?一條日處理200噸廚餘垃圾的流水線。這意味着,每天杭州電網可以多出3萬多度的發電量,滿足5000戶家庭的日用電。“我們期望已經實行垃圾分類的市民可以更細心一些,像玻璃和易拉罐這些不要放進綠色垃圾桶。”
實際上,杭州從2010年3月起正式啓動垃圾分類,已經有兩個年頭了。截止到去年年底,杭州主城區已經有765個小區開展垃圾分類,佔主城區小區總數的64%。這裏有一條硬槓槓:分類投放正確率以及分類正確率需要達到70%,才能算合格。現在765個小區中,在合格線之上的大約八成。
杭州市生活固體廢棄物處置監管中心的相關負責人說,目前要提高杭州的垃圾分類,主要還是要靠培養市民垃圾分類的意識。今年,杭州還將繼續大力推進垃圾分類,要求各個城區都成立一支垃圾分類培訓隊伍,指導居民垃圾分類。預計到年末,杭州市區開展垃圾分類的小區達到75%,達標小區達到80%。
本報記者黃鶯孫晶晶本報通訊員汪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