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義教義助10年、資助200萬元、教了5000學生,數字稍顯單調。但就是在這些簡單的數字背後,卻能夠直觀而生動地展示出來自馬來西亞的客家人後裔廖樂年在梅州市大埔縣長教村免費教英語的時間、投入及收穫——這種收穫是以他人受益體現出來的。
作爲一名退休的英文和馬來文教師,廖樂年完全可以以其他任何一種更爲輕鬆、休閒的方式來安度晚年,但他卻聽從內心的召喚,以回到老家免費教英語的方式來安享自己的晚年,而一教就是10年。這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發揮餘熱了,更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在進行着愛的實踐。
我們不是臧否哪一種愛的付出方式更爲正確,更爲妥當。在久受市場經濟大潮衝擊的現實環境下,不管是驚世駭俗、高調行事的慈善,還是和風細雨、化物無聲的愛心,只要能夠引發人們對愛和善的強烈共鳴,只要能夠讓更多的人受益,我們都是歡迎的。廖樂年做好人好事,就是以一種被人懷疑的方式開始,最終贏得大家的尊敬,這期間,靠的就是堅持。
愛,因堅持而美麗,也因堅持而不凡。這是一份令人肅然起敬的堅持,正是廖樂年10年如一日的執着與堅守,才能夠使得超過5000人受益於他的免費英語教學;這是一種令人動容的堅持,廖樂年的這份善良和愛心,都是在默默無聞之中付出,在日復一日中完成的。
“有一句客家話叫‘有來有去’,改一下是‘有去有來’。‘去’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我幫你,你幫我,世界更美好!”這是廖樂年自己對愛的詮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雷鋒曾經這樣說過,“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着你生活的崗位……”廖樂年就是這顆愛的螺絲釘,釘在長教村10年,堅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改變着山鄉人的命運。
更具有意味的是,雖然雷鋒已經逝世50年,作爲產生於60年代的雷鋒精神,其不僅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也彰顯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和要義。如今,廖樂年所做的好人好事,也可以說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標識。這也足以說明,你不一定是雷鋒,但你可以成爲雷鋒——只要你願意。
只不過,一個人的堅守與堅持,總有心力有所不逮的時候。廖樂年“棒打大款”,就是因經費不足的無奈之舉。當然,愛的路上不孤獨。廖樂年的努力激起了愛的反響,一批批的國際志願者紛至沓來,一個個教過的學生慷慨資助,當地的黨委、政府也給予大力支持與褒揚,才使這曲渾厚的愛之交響,在這個普通山鄉綿延不絕。
更爲主要的是,這樣的交響具有重要的導向與帶動效應,對廖樂年從事“愛心教育”的支持,將發揮出滋潤心靈、涵養道德、激勵人民、燭照社會、引領風尚的重要作用,激勵更多的人投身愛的事業。
| ||